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教师网络德育素养如何提高?

发布时间:2005-01-17 点击量:1154

  网络德育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它具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就要创设条件搭建网络时代的德育平台。这需要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的育人观念等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解构和整合。教师要调整观念和行为,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德育素养,自觉学习网络技术,吸纳和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教师、网络和学生三者的整合中,重新树立信息时代教师的教育权威。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亟待加强   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网络德育素养是开展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德育素养的状况和水平如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大连实验区,采取问卷调查和与教师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网络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今后教师网络德育素养培训和有效开展学校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网络德育信息素养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近半数教师对学生上网认识存在误区。学生上网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现实,调查发现,“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占49.2%,认为“顺其自然”和“禁止”学生上网的教师占45.8%。根据教师对学生上网利弊的认识和支持学生上网的态度进行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态度与他们对上网利弊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认为学生上网“有利”或“利大于弊”的教师支持学生上网的比较多,相反认为学生触网“有弊”或“弊大于利”的教师大多禁止学生触网。   2.部分教师对学校网络德育工作认识模糊。教师对学校是否实施对上网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工作的看法不一,有43.6%的教师持肯定态度,27.5%的教师持否定态度,28.9%的教师“不清楚”。中小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十分显著,其中初中教师认同学校对上网学生实施系列化德育的最多,其次是高中教师,小学教师认同的较少。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对上网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德育课、教育讲话、讲座、座谈会、班会以及与家长沟通等传统方式,却没有提出采取网络技术手段和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多数教师认为德育的目的是禁止学生上网,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德育的意识,认为教师应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只占44.5%。   3.教师缺乏触网的行为自觉性。教师“经常上网”的人数比例较低,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9.1%,而“从不上网”的教师人数达28.6%。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教师上网与性别、与教师职位没有明显关联,而与年龄相关,“经常上网”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不上网”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中小学教师上网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存在显著差异,高中教师“经常上网”多于初中和小学,“从不上网”的教师小学阶段人数最多;城市教师“经常上网”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农村,而农村教师“从不上网”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教师,城乡教师上网差异极为显著。   4.教师网络知识水平不如学生。走进网络社会,教师的网络知识是进步还是落后,学生是最好的参照标准。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在网络知识方面教师落后于学生。在中小学不同阶段,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教师各自比较对象的不同,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教师网络信息素养却没有学生增长迅速。   提高网络德育信息素养五项对策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对学校网络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33.9%的教师认为学生触网“有弊”或“弊大于利”,说明至少还有1/3的教师对网络的认识过多地停留在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上,习惯于用反面事例论证网络的弊端。如果教师观念不更新,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障碍,会对学校网络德育产生排斥心理和抵制行为,那么,教师引领学生触网就会变成空话。   因此,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转变观念要先行。网络德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教师要意识到网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未来个人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教师网络信息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将学生带进网络世界,就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2.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   某些教师对学生触网存有偏见,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在社会上触网处于自由、无序和无度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发生了道德观念的迷失。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学校校园网信息的精彩程度并不令人满意,中小学教师认为“一般”的占72.0%,认为“很精彩”的仅占17.4%。在学校校园网为数不多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及网上资源来提高网络德育的质量,提升校园网的品位和文明程度,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网真正成为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亮点。   3.重视网络设施建设,调动教师购置电脑的内在需求。   硬件建设是保障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学校及教师在网络设备的配备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城市学校网络设施好于农村,城市学校往往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而农村学校还处于有与无的状态;其次,城乡学校领导意识和领导方式对学校网络建设和教师购买电脑会有影响。   校长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师信息素养对学校发展的要求,采取激励措施,可以调动教师购置电脑的内在需求。   比如,学校将教师的信息素养分成文字处理、课件制作、网络应用、网页制作等不同水平,按教师的水平高低给予不同的奖励,而奖励的方式是资助教师买电脑,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而且使教师配备了电脑,为大面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动学校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4.加强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实现师生之间的网上沟通和交流。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能否真正实施网络德育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当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网络的利弊时,网络已经征服了学生的心,而作为以传递知识、信息为己任的教师,信息素养却落后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信息社会格格不入了。   调查显示,“从不上网”的教师比例超过了“经常上网”的教师比例;许多教师不会上网、不会发E-mail、不懂“QQ”,等等,连这些最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都不会,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在许多情况下,师生网上交流已是如今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应视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因此,教师加强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德育信息素养刻不容缓。   5.增强教师网络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搜集、检索、处理和使用网络信息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伦理素养或社会责任意识,有较强的信息免疫力,能够甄别有害信息,帮助学生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大量信息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各种大众媒介传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娱乐节目、新闻、广告等与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形成竞争或者背道而驰的局面”依然存在。当前,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完全支配和控制网络传媒信息的流向,作为学生道德品质塑造者的教师就需要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甄别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影响,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自觉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自己和学生的道德伦理素养在网络学习和网络德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大连教育学院 王希华)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