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七月廿六

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5-02-06 点击量:1114

(1999年8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   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   方志敏同志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探索解救中国的道路,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1922年8月,方志敏同志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方志敏同志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同志回到赣东北,在弋阳、横峰一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至1933年,领导起义的农民坚持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赣东北苏区扩大为闽浙赣苏区后,方志敏同志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随后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了反“围剿”斗争,并配合中央苏区进行了反“围剿”作战。他曾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二届主席团委员,获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章。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4年10月,红10军与由红7军团等部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合,组成红10军团,方志敏同志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在撤返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方志敏同志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又突入重围,1935年1月,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同志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崇高风范。在狱中,他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重要文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垂青史,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党中央对方志敏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1月,党中央机关报《斗争》出刊“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专号”。1964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方志敏烈士题写了墓碑。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了书名。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方志敏同志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比痛恨,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早年,他就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后来,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说: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腥风血雨笼罩全国。在这危难关头,方志敏同志与其他同志一起,根据党的决定,毅然走上了领导武装起义,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他曾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次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民族危亡之际,方志敏奉命率部北上抗日,尽管征程艰险,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坚强战斗意志。当面对敌人屠刀的时候,他大义凛然地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他在狱中所写的《可爱的中国》等不朽名篇,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成为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正在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步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方志敏同志及其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对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赣东北地区环境较为封闭,没有外援。他们从当地实际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波浪式地发展政权,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方志敏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维护大局。在红军建设中,他既重视培养和任用本地干部,也重视培养和任用外来干部;在反“围剿”的斗争中,他不避风险,勇挑重担,积极支援和配合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主力红军扩军工作中,他服从大局,同意调走本地部队,重新组建和发展新的部队;在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他维护团结,保护干部,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出以公心、光明磊落的崇高品格。方志敏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一定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英勇奋斗。方志敏同志战斗的岁月,正是革命斗争形势最困难、最艰苦的年代。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才更加显示出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赣东北武装斗争开展之初,红军只有20多支枪。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倍于我的兵力“进剿”、“驻剿”和“围剿”,根据地不断缩小。当时,针对有人提出的埋枪分散,放弃根据地到白区去打游击的错误主张,方志敏同志及时召开党的干部会议,作出了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决定。1935年初,方志敏同志被捕入狱,当时,中国革命的整个形势也处于危难之中。但是,方志敏同志毫不悲观,他在《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中写道:“我们虽囚狱中,但我们的脑中,仍是不断地思念着同志们的奋斗精神,总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我直到现在,革命热诚仍和从前一样。”这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和品质,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才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开拓前进。   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方志敏同志斗争英勇,功勋卓著,深受群众爱戴。他虽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但与普通工作人员一样,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当他被捕遭到敌人搜查时,敌人十分惊讶,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他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当时许多党外人士和群众正是通过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人格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与宗旨的认识。今天,虽然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决不能丢掉。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真正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同志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重要思想保证。让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新华社北京8月2 0日电) 附一: 《方志敏 清贫是他的财富》   追昔兼抚今,每每读《清贫》。长颂方志敏,不禁百感生。正气歌一曲,吾侪可洁身。元帅叶剑英,当年赞诗 吟: 血染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做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几十年来,方志敏这个光辉的名字为一代代革命者所敬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以“两条半枪”起家,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部队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断,已脱险的他重新返回了包围圈   ■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烈士的遗骨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从小体弱却俊秀,在村里有“正宫娘娘”的绰号。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又考入了九江南伟烈学校。在此期间,他读到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积极宣传,被同学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绰号。翌年,他因病吐血,又不满教会的控制,愤然退学去了上海,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翌年,他又到广东向毛泽东、彭湃学习农运经验。1926年秋,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他发动当地农民奋起支援。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1930年春夏,蒋阎冯军阀发生大混战。方志敏利用这一时机率红军独立团乘虚占领景德镇市,迅速把原先只有千余人的队伍扩大到上万人,建立了人口近百万的赣东北苏区。此后,他担任过红十军政委,又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省苏维埃主席。这块面积不大的苏区,在敌人数万重兵的四年“围剿”中始终屹立,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 在家乡赣东北经过七年苦斗后,1934年末,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区命令,要他和刘畴西等率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以掩护中央红军向西长征。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一些人悲观消沉,方志敏却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并告别已怀孕的妻子缪敏和五个年幼的孩子毅然上路。红十军团一万余人孤军进入皖南后,连遭围追堵截,有耗无补,损失极大。1935年初,部队折返皖赣边界,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段。当时,方志敏带领前卫800余人已冲出包围圈,见大部队未跟上便要返回。师长粟裕和其他同志要方志敏先去赣东北苏区,他们回去接应。方志敏却下命令让他们先行,自己率十余人趁黑夜潜入包围圈,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心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 方志敏找到大部队后马上组织突围。带伤的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出现犹豫,遇阻击未坚决冲锋而是折回再找路,敌军乘势收紧了包围。天黑后,饥疲不堪的方志敏在山坡上燃起两堆大火,向四周大喊:“我是方志敏,快出来向我靠拢!”这样,他又集合起不少分散躲藏的干部战士,并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团。天亮后,众多敌军压来,部队再度被打散。方志敏两日水米未进,藏进一个柴窝,不幸被敌搜出。他被押到南昌后,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方志敏则表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6日夜,他被秘密处决。解放后,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其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了烈士的遗骨。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的气概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气概。他不像文天祥那样忠于一姓王朝,而是忠于最广大的人民。方志敏成长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苦难岁月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与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形成强烈对比。 早在赣东北时,方志敏便写下座右铭:“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战争年代,共产党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重要原因正在于有千千万万方志敏这样的干部。当时老百姓私下都把国民党称为“刮民党”,这一称呼也决定其必然被推翻的命运。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但他的意志却坚强无比   ■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抓住后,其祖母、父亲都来求情,他仍下令把五叔处死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他的意志却与体质相反,从入学起便一直是学生运动的先锋。1923年,他在长江船上看到外国老板及其走狗欺压侮辱穷苦中国人,便于乘客中带头喊“打”,后来他所写的《可爱的中国》便记述了这段经历。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返回家乡。农会只剩下几十个干部,火器则只有从逃兵那里买来的三支枪,其中有一支还缺了半截套筒。方志敏就利用这点家底,于1928年初组织起了弋(阳)横(峰)暴动。几万农民揭竿而起,从民团和警察那里夺来几十条枪。 在赣东北斗争中,方志敏以爱憎分明著称。他对穷苦百姓送粮送衣,对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及其走狗却毫不留情。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反动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群众抓住后送方志敏处理。方志敏的祖母、父亲都跑来求情,甚至闹得要死要活。一向尊重长辈的他仍然下令把五叔处死。这种为革命大义灭亲的真实故事,在赣东北广为传扬。   ■两个国民党兵抓住他时却搜不出一个铜板,气得挥动手榴弹狂叫:“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   ■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 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是“老出门的”国民党兵马上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另一个兵则挥动手榴弹叫道:“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结果,这两个家伙直到搜累也无收获,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得的钱均分。 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妻子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做演出服,马上被方志敏批评了一顿并要求立即送回。他被囚期间,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他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 附二: 《方志敏清贫逸事》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国民党方面)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935年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下了《清贫》,从此之后,清贫和由它命名的文章就成为我们党的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   这里讲的是方志敏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时廉洁奉公的故事。   有一次,方志敏到下面检查工作半个月,在返回省会葛源途经家乡漆工镇时,顺便回家看望母亲。方志敏刚到家,那些受苦受难的婶婶们听说了就来看望他。“唷!正鹄(方志敏的乳名)当大官了,难得转来罗!如今兴苏维埃了,大家都奔好日子,可我们家还常缺钱买盐吃。你在外面又照顾不到我们,唉……”方志敏早领会婶婶们的来意,是向他讨买盐钱,便笑着答话:“哈哈,我什么时候成了财主老板,回来就可以照顾你们,帮你开销买盐钱?”   婶婶们胀红着脸,辩解说:“都说你掌管着苏维埃几十万、几百万呢!你们公家饭碗里撒掉下两个饭粒也够我们开销一年半载,还在乎这两角子盐钱!”   方志敏解释说:“我管的花边(银元)是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却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全部用在苏维埃事业上。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   有一年寒冬腊月,方志敏穿着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从弋阳去参加贵溪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冷得瑟瑟发抖的方主席,令身穿新棉袍的代表们于心不忍,于是合伙买了新棉袄送来,他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执意不收。一旁的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了,说:“当个苏维埃主席,穿件破棉袄,人家都看不过,收下了又有什么了不得?”方志敏说:“当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注意。一个不留意,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2005年2月6日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