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5-02-26 点击量:2429
2004年是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8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20.2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增加值645.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50155元,增长16.0%,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06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4:79.4:15.2变化为4.8:80.8:14.4。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农林牧渔业
2004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和全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38.9亿元,增长5.9%;林业总产值0.9亿元,增长2.1%;牧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17.4%;渔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6.2%;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20.6%。
夏秋粮食喜获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播种面积47.2万亩,比上年减少33.3万亩,下降41.4%;总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减产11.1万吨,下降37.1 %;夏粮单产397.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7.2公斤,增长7.3%,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种植面积79.5万亩,比上年下降25.3%;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下降15.1%;秋粮单产389.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7公斤,增长13.7%。棉花播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8.1万亩,比上年增加48.3万亩,增长48.4%;总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47.3%。蔬菜播种面积52.6万亩;总产量205.0万吨,比上年减少0.6%。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6.5万亩,其中用材林17万亩,育苗1.18万亩。森林覆盖率19.6%。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坚持“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一手抓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组织发展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肉蛋奶产量快速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16.1万吨,蛋类总产量9.9万吨,奶类总产量6.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1.6%和61.4%。猪存栏45.1万头,生猪出栏81.6万头,分别增长17.8 %和16.3%。家禽存栏1547.6万只,同比增长9.1%;家禽出栏3145.8万只,同比增长21.5%。
渔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扩大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2%。海水养殖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为重点,优化养殖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新品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0.3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增长5.5%。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16.9万亩,比上年增长6.1%;淡水养殖面积43.4万亩,比上年增长3.7%。全年水产品养殖产量25.1万吨,同比增长16.9%。捕捞产量12.0万吨,同比增长1.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万台,计27.4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2.0万吨,增长7.4%。农村用电量3.8亿千瓦时,增长13.1%。全市1781个行政村中,1779个村通电话,1773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1767个。
工 业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9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90.2亿元,其中地方170.1亿元,分别增长29.5%和55.1%。各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1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8.0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67.0亿元,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5.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3.6%、29.9%、45.5%和31.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0.6亿元,比上年下降66.7%。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542.2亿元,轻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67.6%,重工业化水平达到91.9%。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越来
越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0.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地方524.4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利税353.0亿元,同比增长42.3%;其中地方63.5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利润261.1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地方43.4亿元,同比增长59.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6.0%,其中地方256.6%,分别比上年增加131.6和44.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0.6亿元,同比增长33.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5.6%;利税总额337.0亿元,增长40.5%,占95.5%,其中利润总额250.7亿元,增长42.9%,占96.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 单位 2004年 比上年±%
原油 万吨 2674.3 0.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9.0 11.1
小麦粉 万吨 37.0 14.6
食用植物油 万吨 9.1 12.4
饮料酒 万吨 2.8 0.7
纱 万吨 7.7 43.2
布 亿米 2.6 35.4
机制纸 万吨 70.1 34.5
机制纸板 万吨 6.7 5.8
原油加工量 万吨 623.9 34.8
化肥 万吨 3.9 54.8
烧碱 万吨 14.7 19.9
轮胎外胎 万条 859.9 16.7
塑料制品 万吨 6.5 105.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73.9 62.4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7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1.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三大主流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 %。其中地方335.7亿元,增长53.8%。从投资主体看,民间资本投入快于国有资本。国有经济投资209.6亿元,增长12.1%;民间投资235.4亿元,增长59.8%。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3%。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254.4亿元,增长49.4%;更新改造投资141.6亿元,增长17.2%;其它投资9.5亿元,增长32.6%;房地产开发投资35.1亿元,增长73.0%。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0.3亿元,增长54.2%,增幅高于全社会2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32.4%;其中工业投资274.3亿元,增长31.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6亿元,增长8.0%。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双十”工程圆满完成。山东冬映红枣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液态肥、海星公司2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厂建设及海参养殖、万得福公司5000吨/年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振利油料加工公司大豆分离蛋白等7个农业项目全部完工投产。春蕾集团5万纱锭精梳纺织、华泰集团7.5万吨纸浆、大海集团15000吨锦纶6轮胎帘子布、信义公司ZrSi04矿棉纤维基改性复合材料刹车片、胜通集团1万吨/年钢帘线等46个工业项目有27个全部完工投产。县城电网改造、华泰集团陆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完工。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13.5万平方米,增长38.1%;竣工面积128.9万平方米,增长54.2%。商品房销售额20.5亿元,增长89.7%;其中住宅销售额13.8亿元,增长84.3%。商品房销售面积118.0万平方米,增长54.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7.3万平方米,增长50.5%。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8亿元,增长9.0%;竣工产值77.3亿元,增长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8.8万平方米,增长27.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2.3万平方米,增长9.5%。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0.9万元。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市的零售额77.9亿元,增长17.8%;县的零售额16.7亿元,增长15.8%;县以下的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4.6亿元,增长38.8%。餐饮业逐步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零售额21.7亿元,增长15.9%。分类别看,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的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6.5亿元,增长14.9%;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7亿元,增长15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1亿元,增长4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9亿元,增长49.5%;中西药品类零售额0.8亿元,下降6.8 %;日用品类零售额1.9亿元,增长97.5%。
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双突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亿美元。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0561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出口60561.4万美元,进口45052.3万美元,分别增长36.5%和15.0%。
在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18948万美元,占总
额的63%,仍居主导地位;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增速超过加工贸易
9.8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种类更趋多元化,结构更加优化。机电、纺织、轮胎、服装家具出口总额均超过2000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1922万美元,增长37.2%;轮胎出口4653万美元,增长152%;服装出口2243万美元,增长121%。
日本和我国香港仍是我市第一大进出口地区。2004年从日本进口14061万美元,其次是欧盟、美国、韩国和东盟;对我国香港出口额最大,为22428万美元,增长40%;对美国出口额增长最快,增长72%。
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出口规模有所扩大。2004年我市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3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63家,比上年增加22家。
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6个,合同外资金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51.5%。
交通、邮电和旅游
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34.1万辆,其中汽车15.5万辆。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688.7公里,比上年新增25.3公里。公路密度5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货运量4692万吨,货运周转量52863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4%和13.4%;客运量2436万人,客运周转量16392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4%和24.6%。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分别增长45.5%和12.0%。全市拥有邮政局(所)87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50处。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万门,电话用户4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2万户。全市拥有公用电话5万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0.5万户,小灵通用户9万户,互联网用户5万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市接待境外游客2450人次,比上年增长23.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3.2万美元,增长23.8%。接待国内游客16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8%。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4年,全年境内财政总收入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8.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5 %。财政支出35.5亿元,增长23.5%,实现了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信贷投放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金融系统积极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金融服务,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实现了全市金融平稳运行,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5.3亿元,较年初增加59.6亿元,增长1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3亿元,增长14.2%。全市人均储蓄额18356元,比上年增加2096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大幅度增长。各项贷款余额357.4亿元,较年初增加62.3亿元,增长21.1%。12月末余额存贷比达到64.4%,高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21.9亿元,增长29.6%;中长期贷款余额53.4亿元,增长95.1%。外汇贷款较年初增加2232万美元,余额达到9079万美元。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2.51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1家,比上年增加2家;承保额1590.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6.2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13.9%;寿险保费收入11.5亿元,下降10.1%。全年赔付3.4亿元,增长19.2 %。其中,财险赔付2.9亿元,增长19.1%;寿险赔付0.5亿元,增长19.5%。
市场物价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2%。从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八大类商品看,呈上升趋势的有三类:上升幅度最大的居住类,价格上升14.4%;其次为食品类,价格上升7.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1.5%。呈下降趋势的有五类:衣着类价格下降5.2%;交通和通讯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1.8%、1.7%、0.4%、0.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在商品零售价格统计的十六大商品类别中,价格呈上升的有七类,涨幅最大的是燃料类、金银珠宝类和食品类,价格分别上升18.7%、10.6%和8.1%;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类、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价格均上升0.8%;家具类价格微升0.1%。价格呈下降趋势的有八类,降幅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用品类,下降6.3%。
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0%。从轻重工业分类看: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6.4%,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7.4%,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4.4%;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5.6%,其中,采掘业产品价格上涨18.4%,原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7.1%,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2.5%。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类看: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14.4%,生活资料产品价格上涨8.4%。2004年,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5%。所调查的九大类原料,全部呈上升态势,其中有八类涨幅在10%以上。
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全年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5.3%。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5.1%,私房(二手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6.2%。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上升5.9%。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1.4%。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改造城市主次干道90.2公里、干线公路82公里,实施了自来水厂二期扩容、西城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绿化等工程。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效,新增绿地面积122.5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围绕构建交通、能源、防灾等体系,新开工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营机场增加了北京航班,新开了上海航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98.1%。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18.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79.2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0.03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1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81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1%。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2项,其中省级43项,国家级29项;取得科技成果125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学技术奖励29项,居全省各市第二位;专利申请量1488件,专利授权86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76份,技术交易额7.6亿元,增长52.0%。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744万元,增长18.3%;其中市级2020万元,增长13.5%,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3家,新增15家;其中国家级8家,新增1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40家,新增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1.1%,较年初增长2.6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先后举办了10次重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论证了2个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引聘高层次人才139名,企校联建科研机构8家,转化项目92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科技创业基地取得突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创业中心6个,其中省级创业中心3个,国家级1个;总面积14.22万平方米,新建成面积8.6万平方米,占60.6%;入孵企业127家,其中新入孵企业34家。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有普通高校6所(含广播电视大学普通专科班),招生11810人,毕业5318人,在校生33218人,专任教师3510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6290人。全市小学238所,招生24952人,在校生126959人,男女生比为52.1:47.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7563人,其中专任教师6807人。普通初中85所,毕业生27897人,在校生90128人,男女生比为52.3:47.7,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2.9%,专任教师6941人。普通高中25所,招生15727人,毕业生9818人,在校生43240人,男女生比为54.4:45.6,专任教师2686人。全市有幼儿园712所,在园幼儿50751人,男女生比55.0:45.0,教职工4252人,专任教师25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
上学历的1170人。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处,床位8825张,卫生机构人员11620人。其中,政府办卫生机构69处,其中综合医院11处、卫生院33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处、妇幼保健机构6处。卫生技术人员4333人,其中:执业医师1464人,执业助理医师496人,注册护士1060人,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94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8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8人,妇幼保健机构163人。69处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67张,其中,综合医院床位2019张,卫生院床位1297张,妇幼保健机构床位107张。全市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计1411人。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全部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为98.0%;初步形成了17处县级医疗防保机构为龙头,33处乡镇卫生院为骨干,20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274处村卫生室为网底,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共组织“平安之声”、“鱼水情”等大型文艺活动32场次,演职人员4000多人次,观众20万人次。累计送戏下乡400余场,观众80万人次。戏剧文学剧本《情天恨海》入选全国戏剧精品集。歌曲《永远跟随你》,在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山东电视台承办的中国原创歌曲奖山东选拔赛上获得十大金曲奖。《东营民间流传吕剧精选》书稿编辑整理工作基本完成。
报纸宣传质量有了新突破。《东营日报》先后有100余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其中,《社会信用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文明的价值》入选山东省“精品工程”,《着眼长远办大事——实践“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系列综述》、《我市为百万农民健康“保险”》等7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二等奖,4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三等奖。29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及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市外宣传、对外宣传再上新水平。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200余篇,其中130余篇稿件在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主要媒体刊用。部分稿件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走向世界》等媒体发表。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市电台全年在省台发稿5583篇,列全省各市第一位,加入了山东半岛城市广播新闻交流网,与济南、青岛等城市电台联办了《山东半岛城市新闻》节目。广播新闻《好支书王友成》、电视理论片《走向文明》、歌曲《口碑》、广播剧《连心锁》、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等5件作品入选省第七届精品工程评选。广播剧《连心锁》荣获全国广播剧评选二等奖。电视文艺栏目《综艺黄金段》、商业广告《凯银乳业》等2件作品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全市现有5个广播电台,6个广播发射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现有6个电视台(含东营教育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7万户,其中地方用户达到24.5万户。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4%和62.6%,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了全市数字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具备了开通数字电视信号的能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万达杯”东营市第七届运动会、2004年“康力杯”庆“三八”市直女职工健美操比赛、“鑫都盛佳杯”体育舞蹈大赛、第十个“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市直干部职工拔河比赛。新批体育类民间组织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共获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5枚。参加全国系列比赛获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3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5元,比上年增长26.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94元,增长17.4%。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肉、蛋、鱼、油、鲜奶消费均有增加,在外用餐支出增多,全年人均食品支出2405元,增长12.7%。恩格尔系数为29.4%。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3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4台,洗衣机92台,组合音响21套,摩托车22辆,空调器104台,录放像机30台,电脑55台,微波炉38台,移动电话175部。
农民生活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33元,比上年增加523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59元,增长19.9%。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972元,恩格尔系数为35.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31台,电脑1.3台,摩托车58辆,电话机88部,移动电话39部。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4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1亿元,增长14.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866元,增长12.7%;其中地方17242元,增长18.9%。全市共安置就业人员3653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2574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2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84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为975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373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6876名离退休人员、2707名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12843万元,为773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0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2004年企业单位参保职工93837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654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114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53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74人,征缴保险费14477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23.9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金7102.4万元,全年收缴保险费231.7万元。
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4083张,收养288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24399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筹集福利资金113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491万元。
人 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两项特色”为载体,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788293人,其中农业人口94362人,非农业人口844664人。人口出生率为11.4‰,人口死亡率为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合法生育率为99.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8。
东营市统计局 200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