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
发布时间:2005-03-11 点击量:1021
如果我们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所学校总有那么一两位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好,十几年来,我们以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等一批明星教师、以及我县60多名优秀教师的课例、教学思想为蓝本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好教师的基本行为特征
好教师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学识和人格上。其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善于学习,注意研究学生。好教师都善于学习,注意研究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能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文化;在实践中,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心中有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上课富有激情,课后善于反思。观察发现,好教师上课都富有激情,语言幽默风趣,思维活跃深刻,形式新颖,有感染力,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理的愉悦,教师的激情熏陶着学生;课后善于反思教学的得失,修正教学方案,彰显出课程意识。
教学民主,关爱学生,有策略,会造势。好教师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民主,关爱而不压抑学生,有教学策略,会造势,善于挑起学生思想深处的争斗,从而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不断在课堂上出错搁车,被学生抓住不放,从而引起全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争论不休的老师,居然能把学生的成绩教得很好,还被学生认为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他的课上,学生最舒展,也最主动,当然效果也最好。
课堂教学应持的基本观点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十几年的研究总结,我们持以下六个基本观点。
课堂教学永远都应追求三个字“实”、“新”、“活”。课堂教学的“实”,就是教师上课要实在,不虚华,不让形式冲淡内容,一节课下来,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课堂教学的“新”,就是教师要尽量不落俗套,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创意,注意引入新的知识信息,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学有兴趣。课堂教学的“活”,就是指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施教的策略与方法,才能适应真正的学情。“活”要求教师要有教学机智,会联系、会拓展、会变通。
课堂教学有基本的模式可循。无论新课改进行到哪一步,再强调它的生成性,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有基本的模式可循。研究其基本模式,有利于看清课堂教学的运行规律。我们在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发现,“问题引入——自学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是课堂教学应有的基本模式。问题引入,在于创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学探究,在于丰富学生感知,培养学习习惯,发现疑难问题。启发解疑,在于师生互动、对话,思维碰撞,释疑解惑。尝试练习,在于准确掌握并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评价反思,在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评,使学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判,感悟内化知识。学习小结,在于梳理储存知识,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建构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重对话,《学案》是三重对话的最佳结合点。教为学服务,但怎么样在三重对话中服务好学生的学习?唯一的思想是找准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需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的策略,学生则希望尽快在教师的影响和帮助下掌握知识,达成学习目标,他们的结合点就在于能将教与学统一在一起的《学案》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需要跨越“会——熟——通”三个层次,教师的教要经历“引——训——点”三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由不会到会,需要学,由会到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由熟到通则需要感悟。教师与之对应的要引导其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训练、强化和测评,点拨思维,拓展联系,形成迁移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都在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只有将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等心理调控技术用之于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才算一个成功的教师和幸福的教师。
以学案为载体,共建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写教案与批作业是压在教师肩头的两座大山,几乎耗尽了教师的精力。实际教案与课堂是两张皮,教师包改作业,学生并不关注,教师在做学生的活。学校一方面想让教师提高素质,而另一方面又在捆绑着教师的手脚。学校想改革,却苦于找不到出路,教师想搞研究却找到合适地方,我们认为,这个最佳的突破口就在“学案”上。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集体编制学案,以代替过去的教案,这能为教师的研究和展示找到落实点。学生按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学案设计的思路——从变通到创新。先找一块可摸到的“石头”,作为启发原型,然后通过借鉴、审视、进行变通。这能让教师感到由教变学是在换角度,并不是换内容,初步体验“好变”的成功、顺路后,教师就可以批判性地吸收,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并达到创新的目的。
学案实施——从语、数、英三主科入手。初中学校首先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小学可从三年级开始,语、数、英学科组一般由七八人或十余人(其他小学科也可编制个人用学案)不等,可以由教研组长带头写一节学案,并提前3天征求一两位教师意见后,印发给大家,大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自备课、调整充实后上课、评价,然后总结形成各自的教学案例,并代表自己的成果参与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教研组长主持,教师轮流来写。这样一方面大量减轻了其他教师的备课和写教案的负担,实现了资源共享。
学案的格式化设计——依基本模式进行。学案要不要格式化呢?要。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形式。
名称;类别:年级、科目、设计人、审核人;内容:a.课题名称b.学习目标(用整合的方式而非单列的方式写出三维目标),c.学习重点(不设学习难点,难易是相对的,不说难点,能给学生积极暗示),d.学法指导(建议学生如何学习),e.学习过程(依基本模式设计问题、训练、拓展性测评),f.评价与反思(评价分教师、学生评价,反思要写出心得体会)。
实验的三项管理。由评价教学案例,看教师的备课状态。学案能给所有教师以再创造的空间,可以批注,补充插页,甚至全盘否定,但必须说明道理,提出建设性意见。课题组定期举办听、评课活动,举办县级观摩研讨会。课题组组织教师自编自演上展示课、比较课,汇报课,举办专题讲座,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与模式研究的深入开展。材料的存档与开发建设。学校及每位教师、学生都要保存完整学案材料,以供研究、评比、开发之用。开展定期展评活动,使学案成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长的重要校本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文化。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