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软环境”建设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05-02-10 点击量:1434
校园是学生赖以成长、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校园环境的构成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
校园“硬环境”,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与其相对应的是校园“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它是校园中客观存在且是无形的,它由人为因素(主要为教师)把握和影响,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校园“软环境”的特点
校园“软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内涵和标准不确定校园“软环境”包括学校文化氛围;校风、班风建设;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内容。宏观地看,这些内容及其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但是,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理解和把握有差异由于每位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不同,对“软环境”中各要素内涵和标准的理解就有差异,导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育人”尺度的把握产生差异。
——影响和作用非量化校长或教师对学校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等细微情节,都是构成这种育人“软环境”的因素。
校园“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软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学生自我认识的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教师(学校)对每个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所持的态度或所做的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败和命运。
——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校长和教师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校长和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所培育的校风、班风,都对校园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趣在由教师群体起主导作用、并且营造的育人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乐观、开朗、健康的生活情趣,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关注影响学生生活情趣的校园“软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是新时期教师面临的新任务。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的几个要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比“硬环境”建设更为重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提高校长及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提高校长及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是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校园“软环境”中各要素间关系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校长和教师应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掌握并能够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校园“软环境”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教师职业崇高而伟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工作繁琐且有心理压力。如果学校领导不能理解其苦衷,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就极易使教师们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以模范的行为和巧妙的影响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能够在师生中营造和谐相知的氛围,使学生在无声的教化中如沐春风,正视自我,志向高远。如果教师在校园环境中不受尊重,缺乏安全感,心理健康受损,就会在教学中缺乏耐心,对待学生态度专横,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
——重视优良校风的培育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在师生间培养教学相长,生活关心,政治互助,工作配合的良好风气。处理好学术(学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培养师生要遵章守纪的道德习惯。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适时、合理地对师生进行奖惩,形成依法办事、团结向上的良好校风。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