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05-02-10 点击量:1398
19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服务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在完成了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又开始了从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就业人口大量向服务业,尤其是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主导产业,已经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有学者分析认为,我们应着力构筑起公共服务业、生产与市场服务业,以及个人消费服务业三大服务体系。其中生产者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推动其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业务外包,即企业在一个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将本来由自己完成的各种服务,如会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和网络服务等发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如此一来,既有利于本公司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又生长出了如今在发达国家占服务业40%左右的生产者服务业。然而,企业业务外包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诚信度很高的经济环境,使大量的外包业务按时按质完成,大量的外包契约得到连续的顺利履行,使各方的利益关系得到维系和保证。而目前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业务外包发展缓慢,而外包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则是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中诚信体系缺失。
诚信体系的缺失,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恶化,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诚信体系的建立固然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强制性的执法与惩戒,但是可能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诚信道德意识与诚信行为习惯。诚信体系的建立目前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但诚信道德意识的形成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决非数日之功所能奏效。在成人社会宣传诚信道德意识,要求实践诚信行为,固然重要,因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迟了一点,因为当孩子们成人之后再来进行诚信教育,它所需要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事实上,社会上不讲诚信的恶习已经在侵蚀着学校,正在影响教师和孩子们的心灵,不讲真话,文过饰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公开课几经排练成为表演课,检查评估往往在统一口径与表面文章下流于形式……种种现象不一而足,甚至人们一方面对传统的招生考试制度深痛恶绝,以为不改革教育无出路,然而又因为诚信问题而难以前行。其实,不讲诚信的恶果远不止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困难,它们在孩子们幼小稚嫩心灵上撒下的“毒素”也许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贻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我们认为,诚信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从娃娃抓起。诚信体系建设应该重心下延,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诚信教育应该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应该成为学校的最重要责任。
我们建议:
——把“诚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列入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之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有计划地、系列性地普及有关的诚信知识,让他们了解诚信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诚信高于一切”的意识与信念。并通过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与管理,使孩子们养成说真话、讲信用、重名誉、明是非、负责任的行为习惯。
——建设校园诚信小环境,使学校成为社会诚信文化的高地和辐射源。在全社会的诚信文化和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先行,通过校园诚信小环境的建设使诚信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进而影响学生家庭与社会。在校园的诚信小环境里,应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社会恶习,尤其是学校的校长、教师要在实践诚信方面做出表率,以讲诚信的模范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校和校长、教师、学生建立教育和学习行为的诚信信息数据平台。把平时分散的各类信用数据加以收集与处理,建立必要的学校与师生信用档案管理,并在招生、考试、推荐、评优、考核升等、督导评估等方面探索诚信信息的使用。同时还应探索必要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支撑,使学校与师生的诚信信息与社会的诚信体系接轨,使学校与师生的诚信信息在社会生活中也能发挥作用,营造更好的诚信环境。
——政府在教育管理中应该诚信在先,身体力行。在处理与学校和师生利益相关事项时应使要求、程序与结果更透明、更高效、更规范,更好地发挥政府管理在教育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与表率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信用阳光”一定会照向每一个角落,通向“现代化”的大道一定会更加畅通。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