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与事业
发布时间:2004-12-20 点击量:3044
事业,是人们为了美好前景而从事的活动。成就事业,是一切进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一般地说,成就事业很难,需要许多条件,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胸怀。事业越大,所要求的胸怀越宽广;而胸怀越宽广,就越有利于成就事业。
胸怀宽广的基本标志是能够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在历史上,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有着宽广的胸怀。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卿”,尊称“仲父”,并支持他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日强,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魏征原在瓦岗军中,属于李世民政敌方面的人物。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擢魏征为谏议大夫。尽管他对魏征的逆耳之言常常发火,但最终还是听了进去。魏征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言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形成是与唐太宗的宽广胸怀密不可分的。相反,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没有一个是能成就大事业的。
为什么胸怀与事业之间具有如此密切的内在关联呢?这是因为,只有胸怀宽广,才能广泛吸引人才,争取多数。事关江山社稷的宏大事业,决不是一两个人或少数人就能够干成的,必须有事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加入进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我国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业者,都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进贤之路。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领导者心胸狭隘,奉行“武大郎开店”的用人政策,吹毛求疵,嫉贤妒能,那么优秀人才就不可能为其所用。这样的人又怎能成就大事业呢?只有胸怀宽广,才能做到“兼听则明”,实施正确的决策。成就事业的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过程。为了制定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比较多种不同的决策预案。如果胸怀不宽,别人就会“报喜不报忧”,听不到真实情况;就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样,“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状况就不可避免。只有胸怀宽广,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明智地处理问题。讲到胸怀,人们往往会想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器量狭小,意气用事,最终被“气”而死。这说明,成就大事业者,对不顺心的事情应拿得起、放得下,不被它扰乱心智。心智乱了,就不可能正确地判断和处理问题,非犯大错误不可。
检验人的胸怀是否宽广,最好的试金石是对“错误”和“政敌”的态度。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力主选举犯了严重错误的王明进入中央委员会。这对于团结那些犯过错误的同志,共同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经验表明,胸怀宽广的人大都知道错误与正确、政敌与朋友之间的辩证关系。美国总统林肯曾试图跟他的政敌交朋友,引起一位官员不满,他认为林肯应该利用权力消灭他们。对此,林肯则十分温和地说:“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成就这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共产党人的伟大胸襟,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依靠民主的制度,调动全党和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要在党内努力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提高领导水平,讲求执政艺术,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确保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20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