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苦育”不可少
发布时间:2004-12-22 点击量:1409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好了,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娇气,一干活就喊累,一遇困难就后退,碰到挫折就掉泪,吃不得半点苦。每天放学后,我都看见许多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像苦行僧为自己的孙子、孙女背着书包,而孩子们则有说有笑、悠闲自得地跟在老人后面。据学校的老师介绍,父母到学校帮孩子搞卫生做值日的亦不鲜见。
据笔者了解,中小学生放学在家帮家长做家务活的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少见。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和锻炼,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般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孩子在校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连衣服都不会自己洗。前年九月,笔者从报纸上看到广州市某大学,一名18岁的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因宿舍内只有电扇,没有安装空调,入学没几天就跳楼自杀身亡。有的家长对子女百般娇惯,本来应由孩子做的许多事情,却不让孩子去做,由自己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害怕吃苦,贪图享受的不好习惯。这种现象不要说在城镇,就是在农村也较为普遍地存在。这也正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弱点或者“盲区”——缺少对孩子的苦育,即吃苦的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缺少苦育的教育是不完整,也是不健全的教育。俗话说: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如果吃不得苦,经不起艰难挫折,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将来必然难以担当建设和保卫祖国的重任。
再富不能富孩子。实施苦育,国外已走在我们的前头。美国的洛克菲勒是举世闻名的世界超级富翁,但他对孩子教育很严格,孩子放学回家要自己打扫房间,自己洗衣服。对孩子的零花钱也卡得很紧,按孩子的年龄实行按周限额发放,每周只有两、三个美金,每笔开支都要有详细记录。若有超额开支,则在下周发放零用钱时予以扣除。为什么对孩子这么“苛刻”呢?用洛克菲勒的话来说:“就是为了避免出败家子。”据说,西方许多国家还把孩子做家务活写入法律。由于教育得方,孩子们都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我们的近邻日本非常重视孩子的苦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日本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参加劳动挣钱,连许多富家子弟都不例外。为了锻炼孩子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孩子每天早晨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赤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日本儿童普遍衣着单薄,但体质较好,即使在冬天,幼儿园的孩子也穿着短裤,可很少见到有人感冒得病。日本川崎县阳光幼儿园,一年四季让幼儿赤身裸体进行室外锻炼,难道日本的冬季不冷,夏季不炎热?日本有的中学还组织学生,到荒无人烟的荒岛上对学生进行野外生存锻炼,他们的苦育方法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具。难道美国人、日本人不爱孩子?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乏其例,印度不是就特意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吗?相比之下,我国实在应该补上“苦育”这一课了。
古往今来,孩子因宠而娇,因宠而傲,因溺爱而毁灭的例子俯拾即是。实践表明,溺爱孩子是害孩子,而不是真正爱护孩子。国务委员周永康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谆谆告诫大学生:吃苦就是吃补。意思是说,不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人生就不能成才。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现代家长,作为一个合格的、与时俱进的为人父母者,应该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不要把子女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要从对国家和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跳出“慈爱”的误区,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艰苦、节俭、勤劳的好习惯,也应该让孩子多吃点“苦头”,多经历些生活的摸爬滚打,多经历些生活“挫折”,把苦当作孩子领悟人生真谛的宝贵精神财富,用苦铺就人生道路的坚实基础。毋庸置疑,苦育是现代人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可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不管学校还是家长我们决不可轻视它。
(来源: 光明日报 200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