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05-01-10 点击量:1595
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也是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发以来,教育部已经连续三次召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会议。近几年来,各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的任务,7个省(区、市)70%的县完成了编制核定任务。2000年以来,全国小学教职工数量持续减少;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数量增长16.5%的情况下,教职工只增加了11.9%。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初步建立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中小学人事运行机制,资格准入、竞争上岗、科学考核、择优聘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两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两基”攻坚计划能否获得圆满实施,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等重大举措,以及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也更加紧迫。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继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就是要加强推进改革的大局观、全局观;坚持城市和农村的教师队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规划协调,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就是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根据既定的方针和政策,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在典型中寻求新措施,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使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落实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去。
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自觉增强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我们要带着对教师的感情做好工作,要始终关注怎么代表教师的利益,为教师服好务,着力解决学校人事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努力使每名教师都能“发光发热”,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一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要务不动摇,改革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大教师职业的发展。二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三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教师队伍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切实关心教师切身利益,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保障措施。四要进一步丰富、创新中小学人事制度的理论、观念和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造教师充分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制度环境。要用研究工作、用调研工作来带动经常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够把握规律性、富有时代性,具有创新和突破。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下一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是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是在正确判断国情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的重要结论,发展的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们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针对这个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同时,不同的政策、措施之间又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尽管在当前阶段实施的进度、工作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所有的政策都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基础教育协调、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分类指导的目的,就是用不同的办法、按照不同的进度,最终实现同样的目标。从各地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看,大体上分为三类情况,一是定编、定岗、定员等工作都基本到位,这类地区要继续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中小学人事制度;二是编制核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正在抓紧完成定岗定员的工作,这类地区要重点做好教职工竞争上岗、城乡教师交流等工作;三是正在进行编制核定工作,这类地区要加快进度,尽快将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到校。
重点突破,就是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找准政策重点,找准切入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突破。这些政策和措施成熟一个出台一个,最终形成规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体系。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最后还要把握时机,推陈出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我们分析,就全国而言,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主要应该是两方面,一是加快推进教师交流,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二是严格把住教师和校长的入口关,解决进口不严的问题。
农村教师工作是教育部2005年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国县及县以下地区中小学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乡镇以下地区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质量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为实现当前农村教育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当前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要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改革工作,以推进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 李卫红)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