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精神元素
发布时间:2004-11-27 点击量:1277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也不是一个操作流程。过去,人们探讨教育的要素,更多地是从可观测的角度来揭示教育的构成,大多会提及诸如教育场所、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体现为教材)、教学媒介等等。这固然是一种角度,但教育是一种关照精神(心灵)成长的活动,精神是无形的,但比有形的东西更不可缺少。
在我看来,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忏悔、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自由与自主,真正的教育区别于一切在形式上貌似教育的劣质的假教育。
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爱,就是恒久的忍耐,且有慈恩。而爱本身又包涵着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会是肤浅的;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没有责任、关怀和给予,爱就是苍白的、轻薄的,甚至可能是虚情假意的;给予,就包括给予学生需要的额外帮助。
与爱相伴而生的当是感恩。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爱,而且要学会爱,那就是感恩。感恩于我们拥有的一切,感恩于生活中拥有的阳光、微笑、歌声与鲜花,感恩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顾城),感恩于人类文化养育出我们追求美好的永恒冲动。
忏悔,是心灵的反思,是宗教的情怀,意识到我们的不完美,意识到我们存在的局限,多一点“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多一点扪心自问和叩问心灵,多一点灵魂的拷问,少一点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
希望,是鼓舞人生之帆驶向彼岸的强劲力量之源。教育力量的体现中一定包括精神感召:让学生学会憧憬未来,对未来有一种热切的向往,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把人生美好的前景,把美好的明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信仰,我们心灵信赖并仰望的人生终极关怀,我们之所以活着的全部的意义生发之源。教育要有精神支柱,教育者要有精神支柱,并自觉地引领学生培植他们的精神支柱。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信仰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种情境和氛围,让这颗种子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而假冒伪劣的教育使这颗种子早早地死去,变成干瘪空壳。
探索,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不得过且过,不敷衍糊弄;意味着总是试图改变,意味着追求卓越。在教育中,探索,可以表现为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表现为“以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当然也可以表现为长周期的主题探究的学习,即研究性学习。在教育中,探索的底蕴就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建构,这就意味着亲历过程、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的概念化。
自主与自由,意味着学生有权对自己的事情作出决定,意味着我们把培养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能力作为目标追求,意味着我们重视自由——责任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于奴性人格的彻底否弃,对专制性格的全面颠覆。
合作是自主、自由的个体之间健康的关系。合作就意味着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学会对别人移情性的理解,学会平等充分的沟通;合作就意味着我们建立起了一种“你—我”关系。合作之所以是真正教育的精神元素之一,就因为合作的品质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质,是融洽、温暖、和谐、良好的精神生态不可或缺的品质。
体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精神,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的精神,是真正教育的当然要求。乐于与他人交往,乐于一起自由地辩论,乐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些都与合作精神相关,也是自由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品质。(作者单位:北京师大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