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向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文章

发布时间:2004-11-29 点击量:2069

《高尚的师德——记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中的优秀教师群体》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两场特大水火灾祸中,重庆市开县的人民教师为了学生而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师德,赢得了人们由衷的钦佩。 “学生就是我的亲骨肉,我不能离开他们。”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心声 2003年12月23日晚9时许,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境内的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罗家16H气井发生特大井喷,富含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涌而出。这突发的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9所中小学10879名学生(住校生3420名)、532名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当晚11时多,住宿在学校的开县高桥镇初中校长邓廷祥接到了灾情电话,距学校不足一公里的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事故。他当即打开广播,通知全体在校师生火速起床。学校预设的安全应急方案迅速启动,全校1020名学生在30分钟后就按班编队出发,前有老师用摩托车打灯光开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随班跟从,学生分成两路纵队,相互搀扶着逆风前行。 大队人马在凌晨1点到达了数公里外的齐力小学。凌晨4点,学生们嚷嚷说,闻到了一股臭鸡蛋味。毒气还在扩散,邓廷祥核实了情况后,又把师生组织起来向天和乡白岩村校进发。白岩村校安顿不下,师生又进行了第三次转移,终于在第二天下午两点到达了天和乡中心学校。13个小时中辗转三地,行程20多公里,没有一名学生走丢、走散。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乡的学生也在集体转移。正坝镇中学全校的1500余名师生集中到达了敦好镇初级中学。麻柳乡初级中学和麻柳小学的教师将1000余名学生集中转移到远离灾区的鹿硐村后,又带着家长外出打工的近200名学生冒雨步行4个多小时,翻过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到达四川省宣汉县漆碑乡避险。 高桥初中初三(3)班学生廖春梅只穿了件单薄的外套,冷得直发抖,唐剑老师将自己的外衣披在她身上。正坝镇太兴小学一年级学生廖阳光走不动了,老师们就轮番背上他走。高桥初中女教师陈善知带着全班学生跋涉一夜到了白岩村校,前来接应的天和小学带来的方便面数量不够,陈老师给每名学生发了半块干面条解饥,站在身边的儿子却没有。她说:“儿子有妈妈在身边就够了,面条要省给同学们吃!”正坝中学的王光翠是初一(5)班班主任,在井喷转移后的八天七夜里,她始终寸步不离地照料这些学生,学校安排她回家看看,王老师说:“学生就是我的亲骨肉,现在我不能离开他们。” 正是有这样尽心尽责的教师,在特大井喷事故中,灾区的在校住宿生没有一个伤亡。 “先游过去,稳定学生情绪要紧!” ——一位中学校长的紧急决策 2004年9月4日,重庆市开县小江流域发生特大暴雨,形成开县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开县的教师们舍生忘死,历尽艰险,终于使开县中学等6所重灾学校的3000多名被困师生全部脱险。 9月5日凌晨3时半,开县中学校长赵永清被电话铃声惊醒:“洪水来了!”赵永清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救灾。将300多名男生转移到了比较安全的三楼宿舍后,赵永清赶到女生宿舍楼前。他知道,女生都住在三楼,水一下子涨不上去,但没有教师带班,女生容易恐慌,而且这楼是70年代修的,淹久了有可能垮塌。 这时,女生宿舍楼外的洪水已深达两米,且有两条洪流交汇。唐伟等几个老师临时扎了一个木筏摆渡,但水流太急无法靠近。“先游过去,稳定学生情绪要紧!”情急之下,赵永清和电工杜晓跃入了水中,奋力游到了女生宿舍二楼破窗而入。 水位越涨越高,女生宿舍成了一座江心孤岛。在赵永清他们的鼓励和安慰下,100多名女孩没有一声哭泣,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着救援。下午3时许,李海兵老师背着一袋小食品游了过来;4点钟,宋铁军、赵明等几位校领导游了过来;5点钟,几位老师趁水势有所减缓,把木筏撑进了女生宿舍,然后5个一组地把女学生用木筏送到安全地带。7点钟,开县中学107个女生和323个男生一个不少地安全转移到了开县职教中心。当赵永清和女生一起坚守危楼时,他80高龄的父母也在紧邻河边的家中等待儿子救援,最后被武警官兵接走才得以脱险。 组织学生多次转移,自己儿子被洪水冲走30多米 ——一位人民教师的灾中真情 洪灾中,在校值班的复兴初级中学副校长刘方清,成了300多名住校学生的保护神。9月5日凌晨4点,学校的围墙被洪水冲开个大口子,他迅速将学生转移到教师宿舍。当日中午12点,他和几位教师一起,借助木筏成功地将其中72名学生先护送到安全地方。下午5点半,上级派来的救生艇抵达学校,先后营救了141名学生。 晚上8点多钟,由于水浅,救生艇无法转移余下的138名学生。刘方清担心洪水再来,担心教师宿舍垮塌,决定带学生自行转移。他找来一根长绳,让同学们用手紧紧地抓住。队伍前面安排老师拿竹竿探路,队伍两边安排老师保护,队伍尾部的老师将绳子系在腰间。一路上涉水而行,无水地方的淤泥也有尺把深,行走异常艰难。个子小的同学都由刘方清和老师们一个一个背过水深处。在步行3个多小时后的6日凌晨2点半,师生们才到达目的地。洪水完全退去后,刘方清才回到家里。家已遍地是被淹后的狼藉,所幸的是儿子被洪水冲走30多米后,被别人救到了安全地带。听到这个消息,这位组织学生转移时指挥若定的硬汉眼眶一下就湿了。 在灾难中,要热爱集体、救助弱者、珍惜生命   ——人民教师给学生上的生动一课 9月5日凌晨3点20分,汉丰一校共产党员、教师陆帮宪接到抗洪紧急电话后,立即冲进雨中赶到学校。借助身材魁梧的优势,他趟着快淹到脖子的洪水,紧急转移学校电脑仪器、文件档案。回到家时,女儿心爱的钢琴泡在了水中,冰箱被洪水冲倒在地,家具衣物一塌糊涂、面目全非。 9月5日凌晨6时许,家住汉丰镇外西街的开县镇安镇小学村校教师颜进发现洪水来后,来到89岁老人任兴平的住处,连拖带哄将这位不愿离家的固执老人救了出来。又将96岁高龄的李婆婆和廖开英、伍先春、谢先桂等老人背至安全地带。颜进趟着大水来来回回转移受困的群众,先后救出灾民80多名,而自己家中的财物却受水淹损失了数万元。 而在2003年井喷当晚的11点多钟,高桥初级中学代课教师谭世明将灾情紧急通知学校后,为了让更多的住家师生和群众尽快撤离,他顾不上转移体弱多病的父亲,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的父老乡亲,后因硫化氢中毒太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高桥镇小学教师黄可均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份紧急传真文件送到钻井队。撤离途中,他发现一辆载有20多个灾民的农用车翻在1米多深的河水里,来不及脱掉衣裤,忍着阵阵袭来的毒气,跳河摸寻落水的村民。就靠他,有3个小孩和5位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开县的人民教师无私无畏的行动,给孩子们上了最生动的人生一课:在灾难中,要热爱集体、救助弱者、珍惜生命。   敬礼,开县的人民教师!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第四版) 《学习优秀教师 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部党组日前作出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和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五位模范教师学习的活动。《高尚的师德》这篇通讯,讲述的就是重庆市开县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出色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事迹。以此为起点,本报将陆续开展师德典型的报道。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我国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和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五位模范教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实践了“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要求,展示了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希望我们的广大教师能够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第四版) 《没有一个教师退缩 ——记开县井喷、洪水灾害中舍己救人的教师群体》   深秋,群山敛翠,寒潭澄澈。   地处重庆东北部的开县县城一片平静祥和。因为是周末,开县中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教室中排满课桌,厚厚的课本码放整齐。仔细看去,不少学生的课本上都写着4个字:“志在名校”。   和所有的乡镇中学没有区别,连空气都是熟悉的。   只是一楼教室 天花板下10厘米左右的地方分明可见一条扭曲的黄线,斑驳而狰狞。有人说:“水一直涨到那个位置。” 没有一个教师退缩   上涨。上涨。上涨。水位一直在上涨。   2004年9月4日晚,一场大雨突袭开县。沉沉睡梦中,县城已成一片汪洋。开县中学校门里有两排大榕树,此时只能看到浮荡的枝叶。暴雨如注,浊浪中不时有杂物漂来,箱柜、门板、猪。   “我得进去!”校长赵永清头上暴起青筋,厚厚的眼镜上滴着水。   凌晨3点半,赵永清和其他几位老师就到了学校。当时雨如箭打,水已没膝。他们从一楼办公室中抢救出学校的账目和一些资料,送到校门外一处教师宿舍楼上。5点,狂风暴雨更为猛烈,洪水一寸一寸地淹没了校门和所有建筑的一楼。   此时,女生宿舍楼上传来惊恐的叫声。赵永清大惊:必须稳定住学生的情绪!   体育教师李海兵游了过去,将一根绳子捆在树上,赵永清手抓绳索,和电工杜晓一起游向女生宿舍楼。   “老师来了!”学生们看着赵永清等人越来越近,心里开始有了底。   他们已经到了大榕树边的公告牌附近。赵永清伏在公告牌顶上喘息着。突然,他被浊浪打进洪水中,幸亏杜晓一把拉起他。   “同学们,不要慌,躺在床上不要动,保持体力。”从二楼窗户进入了女生宿舍楼,赵永清和杜晓一边安慰学生,一边检查情况。107个女孩子静静地等待着,似乎不再恐惧。   李海兵又游了过来,这次,他带来一袋花生、两个苹果———这是他们从教师宿舍找到的食品。赵永清让杜晓把花生和苹果全分给了学生。   “校长,手机。”李海兵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包,打开四层塑料袋,拿出一个手机。赵永清的手机在游向女生宿舍楼的时候掉在洪水中。赵永清赶快打电话向县教委报告情况,不一会儿,手机信号中断。   雨未歇,水在涨。赵永清突然想起家中的父母妻儿,再也控制不住眼泪。   天已大亮。雨时紧时缓,水肆意横流。开县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洪灾。整座县城,只有两只冲锋舟。等待没有用,只有自救。   下午,李海兵又送来一些食品。一天来,他一直这样游着、游着,身上挂着油污草叶,不少地方被杂物划破。通讯早已中断,一切消息全靠他来传递。   16时,副校长宋铁军、赵明游了过来。此时水已渐退,赵永清得知,全校60多名教师已集结在校外,随时准备护送学生转移。赵永清立即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开始转移。17时,水位下降至一人以下,几位老师站在水中,扶着木筏,将学生送往安全地带。事后有人计算,平均每位老师在水中往来50多次,才将107名女生、323名男生全部安全送往位于后山的职教中心。   “学生出来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站在水里接人,没有一个退缩”,副校长赵明说。没人通知这些老师,他们全是自觉赶到学校来的。此次洪灾中,开县中学38户教师家里被淹,其中20多人坚持在校保护学生。在赵永清组织抢救学生的同时,他80多岁的父母正处于紧邻河边的家中,幸被武警官兵救起。李海兵的家也被洪水冲个精光。 领先死神的一步   洪灾,是开县教育系统员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经受生与死的考验。2003年12月23日,地处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国石油西南气田分公司16号气井突发特大井喷事故,243人遇难。开县教育工委、教委指挥当地9所中小学10979名学生、532名教职工安全转移,所有学生无一伤亡。两次考验,开县教育系统员工都做到了面对天灾,成功保护在校学生脱离危险,实现了“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伤、一个不能饿、一个不能病、一个不能亡”的目标。   “当时我们不知道是井喷,”高桥镇初中校长邓延祥说,“我们只有一个想法,让学生离出事的井口越远越好。”   那是一个普通的山村之夜,按习惯,不少人已经入睡。11时,邓延祥突然接到电话:16号井出事,有毒气体正在扩散,学生必须马上转移。“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有摩托车,如果不管学生,自己带上亲人,要跑很快的。”邓延祥说。   但是,没有一个老师选择自己逃生。邓延祥指挥学生迅速编队,向几公里外的齐力小学转移。50多名老师走在学生队伍的外侧,隔开逃难的人群和车流。师生们靠摩托车灯光引路,手拉手沿山路跋涉。邓延祥走在最后。山路上,高桥中学的队伍几乎成为逃难人群的路标,邓延祥说:“老百姓看我们怎么走,他们就怎么走。”   凌晨1点,队伍到达齐力小学。老师们清点人数,突然发现少了一名学生。一个叫丁红霞的小男孩还在宿舍里睡觉!熊兵老师马上骑摩托车返回学校,把丁红霞从宿舍里拉出来。他们刚刚赶上大队,又有人说闻到一股臭鸡蛋味儿。毒气已经蔓延过来了!邓延祥再次组织师生转移。走到天和乡白岩村校,却发现这里接待能力不足。师生们又一次踏上转移的路途。漫山遍野都是火把和手电,乱哄哄的人声此起彼伏。有的学生哭了,说“害怕。”老师马上鼓励:“怕什么,老师给你们带路!”有的学生走不动了,教导主任黎鸣就把自己的岳母扶下摩托车,让学生坐到车上。学生们饿了,女教师陈善知把临时买到的几块饼干分给他们,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吃一小块。下午2点,师生们终于走到天和乡中心校,整个行程达20多公里,历时13个小时。没有一个孩子走丢、走散。 全国学开县,我们怎么办   在开县短短几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随时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故事。高桥初中代课教师谭世明最早得知井喷消息,他没有自己逃生,而是骑着摩托车通知乡亲们转移,终因中毒过深倒在路边。事后人们看到,他左手抓住一块湿毛巾,右手紧握手机,一个电话号码只拨了一半。在他去世前的10分钟里,他打出了17个电话。敦好镇初中校长李中莲,在已经闻到轻微毒气的情况下,坚守学校,不仅确保了全校1500多名学生的安全,而且使全镇保持稳定。复兴中学副校长刘方清面对洪灾,坚持一天两夜,成功转移413名师生,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冲出30多米,幸被别人救出。从万县紧急调来的冲锋舟准备到复兴中学抢险,却没人熟悉地形。金贸路小学教师张龙友自告奋勇,船上救生衣不够,他说:“我不用。”一个个朴实的农村教师,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生死考验中,都能挺身而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可以信赖、敢当重任的优秀教师队伍。”重庆市教育工委副书记邓卓明说。   开县各级领导始终关注师德建设。井喷事故发生前几个月,开县历时一年的“万名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刚刚结束。这次活动强化了开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涌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模范人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开县教师共同的理念。开县教委主任姜伯成说:“我们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全县150万人民的广泛尊重。”   大灾之后,开县教职员工丝毫没有懈怠。他们用最快的时间清理校园、安排复课。如今,走进开县任何一所中小学,几乎都看不到两次灾害对教学造成的严重影响。高桥镇初中在井喷事故中,12名学生父母双亡。现在,这些学生已经走出心理阴影,有的考上了高中,有的仍在校学习。   姜伯成说:“两次灾害过后,只有三种人能进入现场。一是公安人员,二是防疫人员,再就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   井喷过后,开县教委组成9个小组,分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学校进行复课准备工作。为了弄明白重新引入校园的山泉是否可以饮用,他们买了很多活鲫鱼,观察鱼在这种水质中的生存状况。洪灾之后,又是老师们最早返回校园,自己动手清淤、消毒,开县汉丰中学学生回到整理好的学校中,发现洪灾前夹在课本中的钱、放在宿舍的衣服一点不少、一件不差。   “以前,我们只在书本上读到过‘舍生忘死’、‘舍己为人’这样的词,现在,我们知道自己身边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位被老师从洪水中救起的女生说。她说,她今年已经读高三了,老师们给她和同学们重新准备了复习资料。她正在抓紧时间学习,准备报考西南师范大学,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几个月来,开县优秀教师群体舍己为人的动人事迹不胫而走。今年11月2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作出《关于向重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   生死考验已经过去,老师们胜利了。只是现在,老师们感到了更多的责任。   “全国学开县,我们怎么办?”教委主任姜伯成说。 (光明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乐于奉献勇于承担》   在教育界,有一群普通的教师。他们爱事业甚于爱生命、爱学生甚于爱自己。他们平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键时刻舍生忘死,奋不顾身。重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霍懋征、江西永修县柘林镇黄岭小学太阳山教学点教师邹有云、上海市尚文中学教师黄静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垄小学教师盘振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等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在开县,井喷过后,部分灾民回到家里。一个深夜,警报再次突然响起,人们惊惶失措。此时,一位担任“复课检查小组”组长的老师挺身而出,他挂上“复课检查小组”的胸牌,站在学校门口大声喊道:“我是‘复课检查小组’组长,大家不要乱,听我安排!”他指挥人群有序疏散,自己走在撤离队伍的最后。后来人们看到,忙乱之中,他的裤子都穿反了。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没有人不害怕。但是,开县教师像这位组长一样,战胜了恐惧,以一个坚强群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保证了上万名学生的生命安全,抢救出数不清的受灾群众。支撑他们的,是责任感、事业心,是人格与党性。   在接触这些教师的过程中,他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普通”。但是,他们愿意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他们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望———不是期望学生的回报,而是期望学生成为比自己更成功、对社会更有用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只是,他们做得更投入,更扎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不是“超人”。我们相信,这些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的,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勇于承担。 (光明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学生安危比我生命更重要” ——记重庆开县抢险抗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 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境内突发特大井喷事故,富含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涌而出,5平方公里内10万人口面临死亡的威胁。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措手不及。沉沉黑夜中,灾区学校532名教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挥下,成功地将9所中小学的3420名寄宿学生带出毒气的包围圈。   相距不到一年,2004年9月4日,重庆市开县境内遭遇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9479名师生被洪水围困。为救出如处孤岛的学生,教师们竭尽全力,团结奋战,舍生忘死,成功保护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在“12·23”井喷和“9·4”洪灾两次震惊国内外的特大灾难中,开县教育系统住校师生“无一失踪、无一伤亡”。   这个奋战在平凡岗位上的教师群体,以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与灾难顽强搏击,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历史不会忘记在灾难中升华的人性光辉,一次次与死神的抗争,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命在危难关头所呈现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们对丹心师魂,无私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许,真正的英雄都是平凡的,当我们再次走近这个英雄的教师群体时,他们的泪水欢笑,苦乐惆怅,一个个故事冲撞着心灵、牵动着泪珠。   “一个都不能少”   镜头回放: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了天然气特大井喷事故,释放出含有高浓度的剧毒气体硫化氢。在与井喷现场直线距离仅500米的高桥镇初级中学,1000多名学生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后,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这时他们并不知道危险正向他们袭来。硫化氢,剧毒气体,初闻时一股刺鼻的臭鸡蛋味,如果人暴露在0.98至1.26克/立方米的浓度下,只需15分钟,就会导致昏迷,呼吸麻痹,随即死亡。这次井喷事故喷出的气体中,硫化氢含量高达120克/立方米,是致人死亡浓度的120倍!   井喷发出的声响惊醒了高桥初中校长邓廷祥,在朦胧中,邓校长意识到事态的严重。随着井喷的消息不断传来,学校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为了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决定唤醒全校学生集合,立刻转移。在集合的同时,学校启动了在非典时期形成的安全应急预案,成立了临时转移指挥小组,由校长任总指挥,各班学生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科任教师紧密配合,同时成立负责安全、食品补给、信息联络及救护的四个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晚10时25分,距离井喷发生后仅半个小时,全校50多名教职员工和1020名学生沿着崎岖的山路开始了冬夜大“逃亡”。行进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安全,所有的教师一律跟着学生队伍行进,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班主任步行,课任教师跟着队伍用摩托车灯照明,学生们手拉着手,两人一组靠右行,教师们走在队伍的左侧,用身体挡住来往逃难的车辆和人群。   邓廷祥说:“如果是不顾学生的安危,有很多老师都有摩托车,带上自己的孩子家属要跑很快,也不用这样劳累地走路,但是这不允许,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学生的安全,这应该说也是苛刻的,但是这是特殊时候的纪律要求。”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谓,在漫漫的山路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尚未出发前,灾区各学校就接到县教委下达的“五个不”命令——在转移过程中,要确保学生不亡、不伤、不病、不冷、不饿。平时,这些要求对每个教师都是最基本的,但在逃生路上,却成了最苛刻的。在那个没有月光的寒冷冬夜,高桥初中的50多名教职工翻山越岭,声嘶力竭。脚磨破了、手擦伤了,还要牵着学生走、背着学生爬。他们历时15个小时,辗转三个地方,徒步山路20多公里,从始至终,没有一名学生走丢、走散,将学生全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生死都与学生在一起   镜头回放:洪灾过去很长时间,开县中学体育教师李海兵还是一看到水就恶心,甚至连水都不愿再喝一口。曾经在洪水中奋力搏击18个小时,被称为“抗洪英雄”的他,脑子里深深地刻下了洪水的汹涌无情,但作为亲历灾难的当事人,他真的不愿再去触到它:   2004年9月5日凌晨,一场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将孕育一代名将刘伯承元帅的百年老校——开县中学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学校门前的大街形成的一股巨大洪流冲毁了学校的围墙,齐腰深的水迅猛地扑向校园,也冲进了住在校内平房李海兵的家,顾不上整理家中财物的他,匆匆将妻女交待给邻居之后,就投入了学校的抗洪抢险战斗中。   此时通讯已经中断,400多名寄宿学生被洪水围困在两幢宿舍楼上,校长赵永清急切需要与县里领导取得联系。凭借自己识水性,体力好,李海兵自告奋勇担起了联络员的任务。在大雨滂沱的黑夜里,洪水从上游冲来的木头、家具、牲畜,黑黝黝地朝他飘流而来。他左躲右闪,连蹿带游,费尽气力,结果还是未能找到救兵,只好逆水游回学校。   在分析了形势后,赵永清果断地决定“自救”。6点30分,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300多名男生全部转移到了比较安全的男生宿舍三楼。但就在这时候,女生宿舍楼上传来了惊恐的呼救声。女生宿舍楼里没有学校的教师,这幢老房子,被水淹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垮塌。   此时学校大门外的洪水已达两米深,且有两条洪流形成交汇,湍急的漩涡使得校外的营救人员根本无法靠近。此时此刻,保持稳定,保持有序,消除恐慌,是全部学生安全的前提。此时此刻,学生们生的希望,需要教师一起去实现;死的威胁,离不开教师的遮挡。“先游过去,稳定学生情绪!”情急之下,赵永清和电工杜晓跃入了水中,奋力游到了女生宿舍二楼,破窗进入。   看到老师来了,学生们心里踏实了。在焦急的等待中,水位越涨越高,救援人员一直没有音讯,女生宿舍成了一座江心孤岛。然而,整幢大楼却没有一声哭泣,在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下,100多名女孩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然而此时的赵校长并没有想到,当他陪学生共渡难关的时候,他80岁高龄的父母正处在紧邻河边的家中,最后是被武警官兵接走,才得以脱险。事后每次一想到这里,赵校长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下午7点,洪峰逐渐过去,水位降到1米深。已在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数不清自己在校内校外洪水中游了多少趟、救了多少人的李海兵又和同事们扎起木筏,5名学生一筏地转移起被困师生,直至开县中学107名女生和323名男生一个不少地安全转移。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整整18个小时的奋战使李海兵浑身瘫软,而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却被洪水洗劫一空……   师爱在危难中升华   镜头回放:在全力抢救受灾群众的过程中,无数名党员干部教师面对死神不胆怯、不退缩,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在井喷事故中,高桥中学的千名师生安然脱险,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第一个打电话通知消息的本校老师———谭世明。在这场灾难中他和他的父母、奶奶、堂弟、堂妹,一家老少总共8口人同时遇难。   24岁的高桥镇初级中学代课教师谭世明,家住事发现场附近。他是完全能够逃脱的,但他没有选择自己逃命。从谭世明向学校打出的第一个报警电话到他和学校的最后一次联系,人们只知道在最危险的地区他呆的时间超过了7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骑着摩托车,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遍一遍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的父老乡亲,通知更多的住家师生和村民撤离。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深夜里,我们不知道谭世明以怎样焦急的心情,在毒气的包围中、在漆黑的乡村道路上奔走呼号。   剧毒的硫化氢气体,初闻时刺鼻,几分钟之后嗅觉麻痹,再闻不到刺鼻的气味,而麻痹往往会让人们放松警惕。就在谭世明将乡亲们唤起撤离后,返回家中再去救护亲人时,他倒下了。倒在家门外的谭世明,一手拿着毛巾捂着鼻子,一手拿着手机,而他的手机在十分钟之内,曾拨出过17个报警电话,还有一个没拨完的电话号码。除高桥镇初级中学,这些电话还挽救了全村100多人的生命!事后,被他通知转移的村民廖谋艾声泪俱下:“我家里有15个人,我们能活下来都是他喊来的,他叫第一次时我们还当做无所谓,他又来喊第二次我们才跑的,喊第一次在十点钟以前,但喊第二次是两点过后了。没有谭老师,哪有我们一家的性命!”   谭世明的妹妹谭海英是谭家唯一的幸存者。那晚,在高桥镇初级中学读书的她跟着学校转移而幸免于难。谭海英的文具盒里有一张哥哥的黑白照片,没有一张与哥哥的合影成为她这辈子心中最大的遗憾。   灾后重现勃勃生机   灾难过去之后,留给活着的人的是无法释怀的伤痛。开县井喷事故发生以后,那些因为跟随学校转移而幸免于难却失去亲人的学生,成了老师心头最大的牵挂。仅高桥镇初级中学就留下了12个孤儿和5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读初中的张吉兴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面对父母双亡的事实,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能引起他痛苦的回忆,甚至在英语课本上只要出现“父母”的单词,他都感到十分难过,学习成绩也一落再落。这时班主任符美权敏锐地发现了孩子的变化,一次次的谈心、补课,由于感到被关怀的温暖,张吉兴也慢慢敞开了他封闭的心灵。   在井喷事故中,开县教委组织搞好灾区学校抢险救灾,紧急动员包括教委机关在内的47所学校(单位),组织3040名干部和教职工,参加灾民安置工作。学校成了最大和最好的灾民安置地,县政府共设立了15个安置点,接纳灾民4万多人,其中有13个设在学校,接纳灾民7615名,占了全县灾民的1/5。教育系统组织全县师生募捐,号召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受灾师生和群众捐款捐物,共收到各类捐资33.7万元、棉被2000余床、衣物30000多件,是县内捐资最多的单位。   在“9·4”洪灾过去两个月后,学校被打扫干净的教室早已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只有在山间电线杆和树顶上悬挂的茅草和居民家外墙上触目惊心的红字“洪水至此”的痕迹上,还依稀可以想像当时洪水肆虐的情形。为了不影响受灾地区的学生上课,开县县委、县政府把学校复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统筹安排、周密部署。针对受灾学校多的实际,组织6个复课工作组,认真开展了危房排除、清淤消毒、环境整治、课本调运等工作,帮助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9月6日,滔滔的洪水肆虐咆哮一天之后渐渐平息下来,劫后余生的凄凉景象牵动着开县汉丰中学每一个人的心。为了让全校2500多名学生早日重返校园,学校组织发动教职工开展抗灾自救。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清除教室里的淤泥,清理着满是稀泥的课本,清扫着一片狼藉的校园,不叫一声苦,没有一声怨。为让仓促转移的学生财产不受损失,校内清淤和环境秩序恢复全由教职工负责,结果130多名教职工一齐动手,在校园除淤泥、洗课桌、扫垃圾、完善设备,并由班主任带队与科任教师一道,包干清理自己的教室,整整4天4夜,没用一名外面的临时工。学生返校后,发现自己放在寝室的衣物、放在书本中的钱,一样不少,一点不差。   灾后十天,全县遭受“9·4”特大洪灾的168所受灾学校师生全面恢复上课,两万余名受灾师生重新平平安安地踏进了熟悉的校园,举行了复课后具有特殊意义的首次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又一次在校园内冉冉升起。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9日第1版 《高尚师德的优秀代表》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次井喷,一次洪灾,两度将重庆市开县的群众推向痛苦和危险的边缘。然而在两次抢险救灾的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开县教育系统却实现了在校师生“无一失踪、无一伤亡”,全部安全转移的目标。危难时刻,开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师甘愿牺牲,乐于奉献,充分展现了高尚的师德和顽强的战斗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国教师作出了表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面前,开县教委和各学校的干部临危不乱,周密部署,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到了首位;开县的教师团结一心,舍生忘死,全身心投入抢险救灾中,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始终把学生安危放在第一位。开县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师是一个师德高尚、组织纪律严明、特别能战斗的群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面对突发事件,启动应急机制,明确责任,统筹全局,在与灾难的搏斗中焕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勇于牺牲,顾全大局,为党和政府分忧。开县优秀教师群体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开县优秀教师队伍的成长也是党和国家多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   开县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广大人民教师是一支可信赖的队伍,他们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学生利益为最高利益,他们的崇高品行和良好风貌,更深深地烙在学生们的心里,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做人的表率。开县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广大教师唯有牢记人民的嘱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才能真正赢得全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开县优秀教师群体还向我们昭示,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永恒的主题,唯有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不断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进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为榜样,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