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走向现代之路径
发布时间:2004-11-16 点击量:1583
在这个日益变化的时代,我们极容易沉湎于对传统叙说方式的承继而忘了对词语内涵的准确开掘与深度跟进。比如“现代”这个词,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只从时间外在直觉上去判断,却很少注重钩沉其“元知识”所隐伏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所期望的“现代”与我们视觉下的状态并不对称。一个关于校长队伍建设简化浓缩后的典型常式句型——选择-培训-评价,代表了我们思考的表层,即我们对“现代”修饰下的校长的解释缺乏哲学层面上的审辩与考问。当我们以俯瞰的情态统整全局时,一个崭新的界面开始跃出——“现代”附丽在“校长”身上的内里逻辑得以清晰显现。也就是说,“现代校长”的造就,更要注重自身内涵的修炼,因此,回到校长“生命”本原上考察,我们才有可能将校长现时的诸多显性表征“揉”成细部,从而找回校长成长的“生命”沉潜与贲张的“切口”。
批判校长价值判断的曾经、当下与应是
镜头1.一个小学校长被所在乡乡长叫到办公室,校长垂手而立接受乡长的训斥,脸上没有丝毫申说的愿望,只有恭顺。
【话外音】当任免权掌握在上级手中,校长已经没有了说“不”的可能。
镜头2.某校接到通知,某时某刻某领导要莅临学校视察工作。于是校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全校停课,进行卫生大扫除,以迎接领导检查工作;然后是布置校园环境,挂横幅,插红旗;然后是讨论如何组织师生夹道欢迎。
【话外音】如此做法是出于无奈还是校长本心如此?不管怎样,生长在如此生态下的校长,不知该对他的精神品相作怎样的勾画?
镜头3.又到年终评优时节。校长大会小会强调公正、公平、公心的原则。可是结果一出来,不是校长自己就是校长的“圈”内人被评为“优秀”。而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因为不善与校长搞好“关系”,仍然与“优秀”无缘。
【话外音】我们关注的是此种情形所带来的危险,当教师对此见怪不怪以“集体缄默”处置时,这个学校正遭逢着怎样的“伦理”生态?
没有办法罗列能够映现校长“价值”的更多镜头。只想通过这些十分“随意”的校长“形态”摆列,以窥见“校长”这个名词所蕴涵的现实“行为”处境,从而推演出中小学校长们在“现代”这个词语观照下,对自身价值异化与“遗忘”的醒察。
——校长的在位与“不在场”。这是一个不容规避的问题。我们一直向往“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但我们却很少去追问这样的理想主义“构建”正遭逢怎样的宿命打击。一句话,要想校长真正“在场”,必须确保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在校长这个层面上有一个开明、先进的生存“场域”。也就是说,这个如何“建立”应该拉向更广阔的社会纵深领域。否则,形式上的“建立”难以使校长的“制造”机制科学地完善起来,只有“大气候”形成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规划校长“在位”与“在场”的统一。
——校长的在“为”与难作为。理论上说,每一个中小学校长都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官本位”思想和事实上的“人事”谋划,使得校长们不得不把相当多的精力耗散在复杂交织的人际关系上。这种依附色彩浓郁的人格烙印,严重地干扰、制约了校长们作为的雄心。如果不从根本上赋予校长们应得的权利与权力,让他们集中心力在真正属于教育的范畴上去“作为”,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重心就可能出现偏离。
——“自在”与不自在。这是回答校长“个人”能动的问题。校长的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道德修炼中。一个人如果缺乏独立人格精神的“立定”,只是一味地屈从外在的某些“负”效能,不能活出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是不合乎现代校长的气质要义的。所谓“自在”,就是要认清学校的真正使命所在。作为学校的一面旗帜,校长更应该率先垂范,将独立完善的人格修炼作为治理学校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中心任务之一。所以评价一个校长,就应该关注校长在这些“个人”操行上的表现。
追问校长人格养成的外在、内生与指向
镜头1.每周例会,校长照旧要对教师作一番苦口婆心的训导,什么不学习就要落伍啦,要加强教学研究啦。他在台上大讲,教师则在台下嘀咕:整天要人学,你自己怎么样?一节课不上不说,不是打牌就是搓麻将……
【话外音】有话叫“正人先正己”。校长不仅仅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只有带头做个学习者,才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学校学习风气的转变。
镜头2.年终发奖金,校长当仁不让,将许多功劳记在自己头上,奖金理所当然拿“大头”。到了晋职评优时节,校长也是打头阵。教师有意见,好,凡是相关的实施细则,皆朝校长一班人有利的方向靠。
【话外音】好处都往自己口袋里装,和职工争“高下”。如此低劣行为,尽管在现实中只是少数,但可怕的是,校长手中的权力发生“膨胀”,会以一种隐蔽而“合理”的方式操纵着学校利益分配的不公正。
镜头3.平日在校园里很少看到校长的影子,整天在外面跑“上层路线”,美其名曰联络感情。
【话外音】这种“惟领导马首是瞻”的人格形态虽然合乎某些社会实情,但是作为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校园,实在有悖知性选择。我们往往比较注重校长选拔“入口”的“技术”加工,却很少探讨校长人格成长的内在机理。实际上,作为一个庞大的校长群落,追问校长人格品性的自我养成,注重挖掘校长的现时精神状态,探讨校长行为铺展的每一个过程,应该成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之一。
——学校的全部使命在于塑造人的精神。校长的言行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品行风貌。由于选拔校长“入口”的瞬间特性,很难对一个在位校长过去的整个思想行为进行细致精密的考察,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下又不是单纯靠一两次培训所能解决问题的。加之我们现有的评价机制,往往只片面注重一些外在的显性指标,对校长的“为人”很少予以关注,这使得校长的许多个人品行无法受到有效约束。校长因此而滋生的诸多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学校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也背离了成就人的精神健康发展的学校宗旨与目标。
——校长的“为人”形态左右了学校的“人格”成长。我们往往习惯用“情”来放大处理一些理性问题,而学校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它对社会低俗风尚的抵御与排斥,并有效地扶持健康的精神风气。校长的一言一行,事关学校道德风尚的“标向”,他应该把自己的灵魂修炼作为其在职“有所作为”的大事来对待。因此,应注重对校长精神状态的考察,把他“为人处世”的形态表现,纳入到与实绩评价同等的地位。
——校长的精神修炼决定了一所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作为中小学校长,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朝着“人师”的目标迈进。尽管中国的许多国情在这方面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不应成为校长精神“能动”的遁词。作为校长,就要把学校办成儿童的“梦工厂”,让校园成为师生放飞理想的精神家园,而校长的率先垂范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创新校长培训模式时,就应该注重对校长“平时”的举动进行考察,深入到校长人格的“内层”,在改革评价制度时,更讲究全面考察其学校的精神品貌。如此才能更加贴近学校实施教育行为的实质所在。
建构现代校长自由、独立与尊严的精神追求
镜头1.课堂上,校长正在给学生上课。精湛的知识宣导,严谨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方法演示,博得了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话外音】校长应该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手画脚的说教者。尽管繁重的事务压着他,但他明白,事务只是一种“外在”,会“做”才是他的“内里”。对教师的“身教”影响,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镜头2.教研组讨论会上,校长侃侃而谈,但更多的时间是在聆听。老师们讨论热烈,没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话外音】尽管校长不是门门精,但是他的参与使得容易出现教研“花架子”的研讨会变得真切实在。校长以平等的身份投身到教师当中,这种放低姿态、主动研究的精神,为教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氛围。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仅仅依靠制度推进教研活动更有感染作用。
镜头3.早晨,校长来到学校和学生一起做早操。早读课,他拿着书本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学校组织诗歌朗诵会,校长也出现在台上,这回不是作报告,也不是给同学们发奖,而是手捧诗稿,高声朗诵。
【话外音】校长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官员,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和学生一起学习,会给学校带来活力。
校长们身处现实情境下,缺少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愿望与行动。而支撑校长不受“外力”干预与影响的强大动力,来自于校长们不断建设、壮大的学问“内存”。这是因为一个学校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培养有独立、自由思想与精神气度的“人”。而校长的作用,既是实现这个教育理想的关键,又是使自身获得社会信任与师生尊重的宝贵因素。
——选拔一个合格的校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要看他的学术品相。校长应该是深谙教育原理和教学技能的专业拔尖人才,很难想象,外行管内行会是一幅怎样的糟糕图景。校长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应该是衡量其基本素养是否“达标“的要件之一。因为失去了这一点,作为一校之长,尽管他对教研投以足够的关注,但是由于其研究禀赋与水平的“先天”不足,必将影响一所学校的教研水准。校长本身的研究水平与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也将成为支撑校长走出单一的事务与人际圈,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贴近教育本质,从而促进学校创造氛围的形成。
——培训校长的模式,应注重对现实处境的反思,尤其应注重对校长管理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应只是一种结果呈现,而应考察其“成长”的流程。一次培训不仅仅只是听专家作报告,更应该是自我困惑与思考的动态展现。一次培训并不意味着“成绩”的合格,更应该是对未来工作深入思考的开始。这就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校长“成长记录袋”。只有校长将培训作为自己对现实处境的“拯救”与“解放”手段时,他才能有一种真正被提升的感觉。也只有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才能让中小学校长树立起研究意识,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探寻合乎教育本质的途径。当这种工作方式发生变革时,必然影响他的精神境界,使之走向茁壮强大,以抵御来自“非教育”情境的干扰与诱惑。
——建立自主内生性的校长评价机制。尽管我们对校长的评价范式已经十分细密,但是往往注重“外力”与“硬件”的量化测评,而缺少对校长“内里”与“软件”的考核。真正的校长负责制,更应该是来自校长自我内层的精神焕发。当校长处于一种合乎教育规律的精神状态时,他就将管理的被动上升到主动层面。只有校长将自己的位置看成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时,他就获得了一种广泛的自我价值认同。当这种精神长得足够大时,他也就获得了校长角色所赋予他的“做人”的尊严。教育将成为他的生命全部,而校长角色不过是实现理想的中介。这种自我建构精神大厦的“现代校长”成长过程,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潮流进程的步伐。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