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管理不要只“管”不“理”

发布时间:2004-11-16 点击量:977

今年暑假,苏北某知名重点中学爆出了一条大新闻:该校三十多名教师“集体出走”,加盟进了当地的一所民办学校!谈及“出走”的原因,一位老师坦承经济收入是主要因素,但同时也强调原单位重“管”不重“理”,致使其总有“理不顺,气不畅,心难平,受累不讨好”之感。   笔者暂且不论这位教师反映的原学校管理的是是非非,但从其“感觉”中引申出的“管”与“理”的辩证关系问题,还是值得学校管理者好好重视和研究的。   的确,对学校领导而言,对教师的管理无非就是做好“管”和“理”两件事情(当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也同样如此):“管”是必须的,通过制定和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纪律、秩序,从而约束和规范每一位教师的言行;而“理”相对更重要,只有理顺各种人际关系,疏导各种人为矛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最终实现。“管”和“理”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离不开“管”,但“管”的同时更缺少不了“理”。   现代学校管理理论认为,学校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校内外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校内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活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协调校内人际关系,其关键在于满足广大教师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士气”(这里的工作“士气”主要是指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在内的一种精神状态)。教师的工作“士气”,以及成功、安全、归属等情感和欲望的实现,显然是无法靠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生硬地“管”出来的,更多地要靠道理和情感“理”出来。如果学校管理者仅仅视教师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职业活动的“经济人”,或者是直接满足工作条件的“机器模型”,忽视他们的感情、态度等人格、精神上的需求,工作中多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且动辄批评、处罚,致使教师们丧失作为“社会人”的自尊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最终结果也只会让他们倒胃、反感,滋生对抗的逆反心理。   和其他人群相比,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愿望也相对强烈,他们非常渴望拥有一个高度民主、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来帮助自己实现价值。面对这样的教师群体,校长和学校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少地动用“管”的大棒,而把更多的功夫花在“理”字上。要多研究现代教师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既做他们的领导,更做他们的朋友;要用明确的目标为他们的行为导航,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他们的信任,用真诚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校长和学校管理者要多深入教师们中间,静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用昂扬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自觉性,从而使每位教师既成为校长和学校管理者的助手,又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