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鉴定,别冷了学生的心

发布时间:2004-11-29 点击量:1484

2004年暑期,我打开某市一张初中招生登记表,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在校表现”一栏写的评语是:“爱哭是你的特长,狡辩是你的能力,好说是你的专利,自私是你的本性,聪明是你的天分”。这份升学鉴定给13岁的李某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整日闭门不出,少言寡语,甚至不想去初中读书了。   笔者就此事采访了班主任老师,她振振有词地说:“自私是人的天性,这个学生也是人的一分子,因此我说他自私,没有错。”老师还认为,狡辩是一种能力,这个孩子有了这种能力,说明他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这虽然只是升学鉴定中的一件个案,但它却反映了在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教师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首先,这份升学鉴定中的评语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通过课程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人性化的,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该以鼓励为主,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促使其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那位班主任老师的评语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反而沉重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因此,这份评价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很不妥当的。   其次,这份升学鉴定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伤害。13岁的孩子,心灵还很脆弱,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同时处于情感的敏感期。如果这个时期能经常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关爱、鼓励,他们就会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如果这个时期总是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就会变得沮丧、自卑,有些人甚至会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变得仇视社会。13岁的孩子还没有能力反驳老师,他们是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13岁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有时可能比较淘气。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使他们越来越自信,而绝不要用带有明显贬意的措辞和指责,无情地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整日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沮丧之中。   这份鉴定也严重地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如果你想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自豪感,不要让他们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目前正在全国实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在智力、学业、行为、身体等方面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其中也包括尊重那些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他们,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绝对不能用辱骂、训斥、冷落、羞辱、嘲笑等手段对待学生。   让我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