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德育思维方式的误区
发布时间:2004-12-27 点击量:1787
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重管教的高压式德育,以及重活动的形式化德育,都过分发挥了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这个德育主体的存在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觉得无须或难以积善成德。
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我们现行的德育难道不存在“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的为德育而德育的倾向吗?
读了10月25日“教育论坛”辜胜阻教授的文章《提升德育实效关键要走出误区》,深受启发。促进德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德育的困境及其实效性差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就不难发现,正是种种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误区。
唯心主义思维方式 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是指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作指导的思维方式,其在德育领域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从校长到教师,谁都知道要落实德育首位,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仍然搞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并且,我们在制定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高得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时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目标必然使人觉得一厢情愿,成了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再审视一下学校德育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重管教的高压式德育以及重活动的形式化德育,随处可见,成为主流,它们都过分发挥了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这个德育主体的存在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觉得无须或无法真正将德育要求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经验主义思维方式 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套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思维惰性,形成经验主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经验为基础,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因而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例如,在上半年的德育活动中,二月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三月份学雷锋做好事,四月份清明祭扫烈士墓,五月份纪念“五四”运动,六月份法纪安全教育。这种雷同的工作套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知要重复多少次,有多少学生愿意接受这种雷同的德育呢?
本本主义思维方式 部分德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脱离鲜活而生动的德育实践这一德育理论的源头活水,从书本到书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禁锢人们的思路,遏制人们的创新意识,使人们在理论上难以突破,在实践上难以解决具体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书本上德育知识的传授,轻学生的德育需求、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及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使道德知识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疏于实践中运用,使“知、情、意、行”这一德育过程脱节,学生难以把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求,难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财富和道德信念,难以外显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顾局部而忽视整体。2002年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有段材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在不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并不强,有时甚至不如国外的学校。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念。1998年,我和一批国内校长到德国进行考察。我驻德使馆教育处的一位负责人打了个‘盐与汤’的比方。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德国人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
我们现行的德育难道不存在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的为德育而德育的倾向吗?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吗?
总之,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领域里的种种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已经使我们的部分德育工作陷入误区,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我国德育改革和发展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瓶颈”。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出路源于好的思路,好的思路源于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因此,我们必须摈弃种种非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才能走出目前的德育困境,才能推动德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