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历史我们将生活在迷惘中
发布时间:2005-01-13 点击量:2025
问:实习记者 刘铁军 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朱杰军
历史意识的缺失,是民族的一种自杀行为,一种自我沦落过多、过滥的戏说历史剧严重妨碍了孩子们正确历史观的建立历史读本应该新颖、准确、有趣,才能让历史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时,声称参拜靖国神社源于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是日本家内事。中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如何反驳这一荒谬的观点,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抓住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不放,是我们的肚量太小,神经细胞太过敏感。这其中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甚至包括个别教师。有感于此种状况的严重性,并就当今历史学科教学遭遇到的现实问题,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百科全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辞书协会理事朱杰军博士。
问:当今国内部分人被日本政府与媒体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解释所迷惑,作为一位历史学者,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是由于近年来历史受冷落,进而导致历史意识的缺失。简单说来,“历史意识”就是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身在何处,我们将往何处。如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更应具备一种大历史意识,即从全球范围构建历史意识,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就中日关系而言,如果了解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与近代日本对亚洲的侵略史,就很容易理解我国政府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所采取的态度。
历史上,日本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日本的庙宇最初是为对方战死的人招魂祭奠用的,他们认为如果这些被杀害的灵魂得不到慰藉的话,就会纠缠他们一生。在古代战场上,日本人更多地是收拾对方战死者的尸体,为他们举行祭奠的仪式。这与中国传统的冤死鬼观念何等相似。但是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上个世纪的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平民的杀戮达到了惨绝人寰的程度,试问他们为我们的死难者祭奠了吗?相反,靖国神社里所祭奠的“英灵”,有对外扩张、引起战争的罪魁祸首,有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是何等背离!
抹煞历史记忆,放弃历史反思,我们就不可能清醒认识到,靖国神社实际上是日本对外战争的宗教信仰支撑。日本统治集团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不仅表明它对历史作为国家政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也表现了它对通过参拜塑造日本国民意识的极度重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许多“志士”相约集体自杀,更多民众是匍匐在皇宫外呜咽痛哭。这也正是祭奠靖国神社产生的精神力量,它是多么的可怕啊!
这种祭奠还鼓动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占有、扩张欲望。前不久日本媒体一再挑衅地声称,中国在靠近属于日本的海上领域挖掘石油,很有可能导致属于他们领域的石油流向中国。此种毫无证据的指责,无疑是日本国民占有欲望的一种表现。我国政府正是由于具备了清醒的历史意识,才坚决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因为它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是挑战和平的危险信号。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历史意识,就有可能被日本的蒙骗手段遮住双眼,走入他们早已设计好的陷坑,使民族再一次蒙受劫难。
可以说,历史意识的缺失,是民族的一种自杀行为,一种自我沦落。
问:历史意识的缺失,是由于历史学科被挤压至边缘位置,是由于人们对历史的冷漠,对历史知识、常识的缺乏。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您认为这种状态还会继续吗?
答:如今历史学科所遭遇到的冷漠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文革”期间,国人将政治与历史混淆,产生了对历史的误读。“文革”后,人们反思那段岁月,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对政治的反感,而且牵扯到一度与政治混淆的历史领域。历史学科作为无辜者,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氛围中,历史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不能为社会带来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自然受到时代的冷漠。
将来有一天,等到国民真正富裕起来,国民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人文精神的价值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从而受到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古语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食饱、衣暖、居安后,历史也就会从边缘的位置走向它该有的地位。
问:历史学科受到现实冷落的同时,历史戏说剧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您如何看待这一冷一热的现象?戏说历史剧对培养孩子的历史意识有何影响?
答: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是让我替现在的孩子担心。因为如今的戏说历史剧严重妨碍了孩子们正确历史观的建立。
戏说历史剧的源头是古代历史题材戏剧。古人大多是从历史戏剧中获取历史知识的,而这些知识之所以被大多数世人所接受,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播下来,是因为其中隐含着一条法则:历史剧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具有典型性,并且符合当时世人的要求。有位学者曾经坦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历史,是当代人理解下的历史。”此种观点不无道理。
历史剧完全可以看作是当代人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和阐释,借历史论事,是当代人历史观、价值观的再现,是人们获得历史启迪和反思历史的一条途径。如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拍摄的电视剧,就是二月河和编导对那段历史和雍正帝的理解,正所谓“此雍正非彼雍正也”。它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通过历史剧反思现实,从而大受欢迎。所以说,历史剧在许多方面都是人们理解历史、解读现实的工具。因此,我们对历史剧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允许它偏离历史,不一定必须符合历史事实不可。如果历史剧能够满足孩子获得历史知识与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需求,我们也不阻拦孩子观看。
但是什么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现在的戏说历史剧太多、太滥,而且大多数完全不顾及历史原则,没有历史依据,乱演一气,却俨然摆出一副严肃的历史面貌出来,就超出了历史剧所应该有的“度”,使历史的生存受到了严重侵害。它在抹杀历史深度的同时,也淡漠了对历史所应具有的警醒意识。这是最值得担忧的。
历史学者、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要给孩子传授真正的历史知识,树立他们真实的历史观,只有这样,受过历史教育的学生才有鉴别真伪历史的能力。
问: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历史意识,您认为历史学者和教师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答:多了解历史,方能构建孩子的历史意识。正如钱穆所言:“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但如今这个以物质消费为主的快餐文化时代,吞噬了人们阅读大部头历史的心境。因此,一定要让历史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行为,而不是一种被命令接受的负担。历史学家应该努力写出有趣的、新颖的、配合历史教材,既与人们的接受习惯相结合又能引起人们反思的历史读物。当年,郭沫若、范文澜的史学著作和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之所以受欢迎,成为那个年代的具备的历史课外读物,就因为适应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阅读习惯。这样的历史读物可以为老师们提供教学参考,又能通过教师渗透到学生中间。让历史变得准确、有趣,应是学者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历史是民族积淀在过去岁月的伟大智慧。浮躁的时代,更需要这种智慧的充实,更有责任让历史意识回到人们身边。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得高、望得远。
一家之言 历史与我有关吗? 唐秋
五千年文明古国,绵延至今的历史蕴含着无数伟大的奇迹。但是在这个技术主导的世界中,由于当代人无法找到可以衡量它的性价比,它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就被贱价出卖了,而且缺少“收购者”和“储存者”。且不说夏商周三朝这些开创中国文明的历史很少有人去探索,就是元明清的历史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试问一句:如今还有几成学生能将中国历朝历代的名称按次序一个不少地背诵下来呢?
更可怕的是,即使离我们最近的20世纪的历史也快被毫不客气地遗忘了。一位中学历史老师举例说,他问学生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何时,不想全班同学竟一脸茫然。同样的问题,我曾在南京某高校随意询问过几位大学生,竟然有1/3的被访者无法回答出确切日期,还有人反问“我为什么要知道?”哑口无言之际,我不由得想起钱穆所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一个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的人,何谈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何以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当年轻一代渐渐习惯了没有历史深度的娱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后,他们也许会很迷惑地质问:“历史意识与我有关吗?”这是我们最为恐惧和担心的——历史已经开始淡出他们的视野,他们放弃了构建历史意识的努力。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这种倾向正在出现,并且日益明显。
链接
对历史意识的解析:随着人们对历史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入,在历史学习中,有一个曾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现在正日益受到关注,这就是历史意识问题。如在美国1995年初颁布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公布的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有“培养历史意识”的明确表述。
什么是历史意识?有的学者从考察历史意识的形成、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还有的学者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认识历史意识,认为“历史意识,即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国外有的学者则从历史学本身的定义出发,把历史意识限定为“交织着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这些对历史意识的解析启发我们应该重视历史学习和教育。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对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市的22所中学的调查,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依次为: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占65.23%;为了鉴往知今,认识现实,占55.29%;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报效祖国,占48.90%;为了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占46.17%;由于对历史本身感兴趣,占26%;为了应付考试,占17.15%;由于历史老师教得好,占10.95%;为了炫耀自己知识丰富,占6.66%;由于历史课本编得好,占6.02%;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占5.01%;为了同学们能看得起,占2.46%;为了获得家长的夸奖,占2.09%。
中学生的历史阅读状况:调查结果还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对自觉学习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他们从不参加历史课外活动,很少阅读历史课外书籍。初中生大多都阅读过《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名著。高中生阅读面较广,有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读书量和人群递减,主要原因出自于高考的压力。(雪梅 整理)
师生面对面 北航附中高一(6)班
历史教学不仅限于课堂
历史知识不仅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社会实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的课基本上是在教室内完成的,有的历史事件可以通过查询资料,比较准确地介绍给学生,但也有些不能十分到位地说清楚。例如: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综合水利灌溉工程,但它的建筑结构是怎样,如何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明白。直到2004年暑假实地参观都江堰后,长期的疑惑才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深刻的认识使我能够科学地介绍这一伟大工程,让学生们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看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课堂,应当尽力去到社会中学习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对一本书的阅读,也可以是参观或远游,它能使我们对历史知识有更新的感受。(班主任王俊苓)
从“三国”爱上历史
小学毕业那个假期,家长要我看《三国演义会评本》。刚看完第一回,我就被它的故事所吸引,一口气把六十六回,共824页的《三国演义会评本上》读了一遍。从那时起,我越来越喜欢历史。初中的历史课上在大家都玩的时候,我依旧在听课。高一的“中国近代历史”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讲,十分生动有趣,我越听越爱听。
我喜欢辉煌的古代历史,“四大发明”,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清朝时的“康乾盛世”等等……使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不喜欢屈辱的近代历史,清朝末期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所提出的正义要求遭到无理的拒绝……无不使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耻辱。
学习历史,使我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使我知道什么才是强国之路。(凃则宇)
老师讲得生动,我们就爱学
不久前我们的历史课进行到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老师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还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革命形势的转机,还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似乎都是,也不全是,我们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老师引领我们对以往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了简要的回顾。随着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闪现,我们的思绪很快跟上了老师的讲解,“总结以往中华民族历次抗争失败的教训,没有政党的坚强领导是一个根本原因。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最后老师带领大家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往我曾不止一次唱过这首歌,而此时唱着它,却倍感亲切,发自内心!(唐宁)
写好今天的历史
中国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连贯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前人留给后人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从秦汉隋唐盛世,统一的中国稳定发展直至当时无比强大,这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与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从春秋战国五代十国的战乱中,我们能感受到国家分裂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渴望和平;从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领先发展,我们看到一个有先进文化的民族竟能使军事上暂时获胜的民族自然而然地服输;从我们最不愿意学习的中国近代史中,我们更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努力学习,掌握先进文化,力争重新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
前人写的历史让我们受益无穷,而我们又在书写今天的历史。我们决不能让子孙笑话我们或感到羞愧,惟有努力再努力,在一切领域赶超先进,实现强国梦。(刘耕辰)
历史是爱国心的催化剂
我喜欢历史,一是把它当作故事来听,二是用它来增强我的爱国心。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既有辉煌,又有数不清的悲剧,像催化剂一般,使我的爱国心越来越强烈。
历史还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催化剂,它既可以使人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和吸收知识,变得更加珍惜时间。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希望能当一位记载历史的人,为后人留下这伟大的时刻。(高扬)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