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2004《读书周刊》年度发现·十大教师用书

发布时间:2005-01-13 点击量:1355

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我们的学生?!   《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有一个高中女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直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称她能“优雅且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指导老师则写道:“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这些赞扬就像是兴奋剂让女儿自信得令父亲感到陌生,一些父亲并未发现的特质开始呈出……   这是《赏识你的学生》里的一个标准故事文本。《赏识你的学生》是一本在2004年8月再版的图书,我们在2004年曾经有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评论。2004年似乎是它的辉煌年,从初版到再版,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它一印再印;“新世纪教育文库”也将它列入100种教师阅读推荐书目,许多地方更是把它定为教师培训必读书。   《赏识你的学生》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成功典例,它的成功其实更多地来自国外“赏识教育”理念的土壤。这种理念最先流行于家长,而现在则开始了对已经僵化了的“严师出高徒”传统学校教育理念的冲击。   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辈子感激、一辈子难以忘记?不是那些以刺激学生脆弱的心灵来促使他们“觉悟”的老师,也不是那些动辄冷言讥讽,孤立学生,让他们早早体验“师心”冷暖的老师,更不是那些将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里留下的只有恨,只有难以摆脱的自卑的阴影。更可怕的是,这种阴影将在学生的一生中如影随形,也许就因此他们不再自信,不再开朗,不再接受爱,也不再懂得付出爱。   老师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我们的学生?!   教育著作,走出狭小的理论“围城”!   《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老先生在《朱永新教育文集》的序中说:“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以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文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许嘉璐老先生是个对自己的文字异常负责的人,他的两个疑问也正是目前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疑问,而他落在朱永新身上的“欣慰”也应该是可靠的。另一个证明是:在今年许多媒体的总结性文字中,我们看到被许多目前在中国最负责任的知识分子推崇的教育书籍中,《朱永新文集》是被提及最多的图书。   集教师、官员、负责任的家长和学者于一身的朱永新,在这套文集中,确实表现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学者的更为宏观的视角。而最为重要的是他迎接了时代的呼告:   “社会需要集理论研究和管理于一身,而且能把自己对教育的挚爱传达给社会的学者,与人们一起共享徜徉在教育海洋里的愉快和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著作和学者太少了。是我们对像教育理论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所谓‘学问’误解了,以为只有用特定的行业语言,包括成堆成堆的术语和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弄清楚的句子才是学术?还是善于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事物的人还不多?抑或是教育理论的确深奥难测,必须用‘超越’社会习惯的语言才能说得清楚?而我是坚信真理总是十分朴实、十分简单这样一个道理的。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例。”   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唯一选择”?!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去查词典!”这可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字词方面的争议时,最为常见的解决办法。可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去查什么词典?”——过去,查现代汉语类词典时,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几乎一直“独家”充当着这样的“裁判”,但2004年,又一个这样的“裁判”出世了——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随着新词典到来的是2004年图书出版界最大的论战之一。那场几乎席卷了所有汉语辞书界精英学者的论战,那场几乎纠结了所有重要文化媒体的论战,最后自然是不了了之。因为这种互相指责对方词典存在瑕疵的论战本身就没有太大意义——世界上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吗?   “论战”毫无意义,但我们却应该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出现作为辞书市场上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作为消费者,或者说是知识的消费者,我们又避免了一项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在没有竞争的环境里,期望一件商品能够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我们应该鼓励竞争,因为竞争的最后总是消费者获益。词典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在负有初步规范语言文字“重任”的教育界尤其需要基础扎实、紧跟时代的好词典。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应该向那个市场的挑战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致敬!    我们需要无限逼近内心、逼近人性的教育!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著作(包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对现象学有一种理解,它是对意义的解释,是对充满意义的过程的一种揭示,充满意义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在2004年我们刊登的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和马克斯·范梅南的对话中,马克斯·范梅南如此表达现象教育学的意义。当然,关于教育现象学,他还有更通俗的例子:   “我有一个离了婚的女学生,带着一个小孩。她在选我课的时候遇到一位男士,这个男学生刚好也有一个小孩。他俩的感情发展得很好。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继母,因此她选择了‘怎样做继母’这样一个课题。这个男人的小孩很不喜欢继母,在小孩的印象中,继母是很丑恶、很坏的形象。她说了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小孩患感冒要流鼻涕,如果是帮自己的小孩擦鼻涕的话,她擦的是自己的小孩;如果是帮别人的小孩擦鼻涕的话,感觉只是擦那个鼻子。因此,她做出一种反思,就是如何做继母,继母和母亲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是帮自己的小孩擦鼻涕的话,她擦的是自己的小孩;如果是帮别人的小孩擦鼻涕的话,感觉只是擦那个鼻子。”很有趣的一个细节,却揭示了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每个行为最内在的本质差异。   教育现象学的独特贡献也许在于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把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道德的因素统合在一起。透过现象到达内心、到达人性,现象教育学也许就是这样的研究。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有良心的教育研究者所追求的,所希望的。   让新课程教学实践保持反思状态!   《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新课程推行最为直观的瓶颈是什么?   是传统课堂所具有的巨大的惯性,是令人揪心的“新瓶装旧酒”。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否则,这些所谓先进的课程理念就只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其高深精妙的语言阐释也只能是美丽的乌托邦而已。一种对课堂的深度反思状态——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改必须进入的一种状态。《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正是一部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图书。   这套包括《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的丛书抛弃了一般新课程图书的常常竭力表现的“宏论”,从最切近教师教学的微观出发,尤其关注了课堂操作,使新课程教师研修进入到课堂的深层探索阶段,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对课改实验区已有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它从理念的神坛上走下来,面向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致力于解决实际操作层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群课改的亲历者、研究者,一群投入地沉浸在课改的实践中、沉浸在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中的课改亲历者和研究者,所有的文字都是他们自身经历和探索的一个缩影,是在困惑、迷惘、犹豫、彷徨基础之上的深入反思和探索。新课程,这些人应该是最有话语权的人,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话语权,尊重这样的话语权的结晶,尊重那些对于新课程教学的最为细微但也许最为伟大的反思!   让名师出题,还是让名师讲课?   《听名师讲课丛书》,雷玲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在很多时候,被称为名师当然是对教师的一种很高的褒奖。但现在,在另一些时候,名师却似乎是一个“臭名声”,为人痛恨——这些时候是面对泛滥的无节制的名师编写习题集、名师注解课堂练习、名师辅导书的时候。“让名师出题”,似乎一直是教育出版的一个赚钱的久盛不衰的“好策划”。在“应试教育”出版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的“名师”,在教育出版上的最大价值究竟在哪里?   ——不在让他们出题,而在让他们讲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成功秘诀。教师可感可触的巨人是什么呢?名师!“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的理念”。这是《听名师讲课》的序言中的话,它用简洁的笔触对名师的课堂作了精彩的素描和恰如其分的评析,向我们提示着名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和力量,也提示着它“让名师讲课”在教育图书上的力量。   可以说,《听名师讲课》的出版者有着对教育改革现状的清晰判断,并试图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氛围,在他们的视野里,名师显然不只是一种名誉或者说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够改变教育改革环境的“大树”。   名师是一种高度,是每一个教师所向往达到的高度。尽管,由于名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相当紧缺的社会荣誉性的资源,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名师更多时候是一种仰望的高度,但就是在这种仰望中,我们会受到名师的召唤,成为改善教育生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力量。这或许是名师更重要的作用,“名师是大树”,他们的高度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改造教育环境和气候的示范性力量。任何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都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而走入名师的课堂,则是从问题的基点上去培植改变这一切的“树苗”。一个名师可能带动一个教师、十个教师甚至更多的教师成长,那更多的名师呢?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希望。   从个人实践出发,提供一些教育的个人思索   《大夏书系·教育随笔》(8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每一位从事教育的人都会有自己对教育的思索,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索在教育实践中做出选择。《教有所思》就是李镇西教育思索的记录,在朴素的文字中流淌着一位以塑造学生人格和灵魂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的激情,和对世界带有理想主义的俯瞰。这本随笔不是展示文采,或者说文采是次要的东西,也没有宏大教育理论的构筑,所以你也不用担心读不懂。这里有的是一些细节,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况味的种种细节,这些带着作者爱憎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情怀。翻开图书,我们首先会被作者对教育的种种真诚的思考所吸引。这些细致的文字向我们勾勒了一位优秀的教师内心对教育和生活的感动、反思、甚至愤怒,同时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看到一位中学老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历程,他是如何在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而成就自己的艰苦过程。”   这是我们在2004年2月26日第8版的《李镇西:一些细节》一文对李镇西的新书《教有所思》的评价。其实,这样的评价一样可以用在《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的其他7本书上。因为那些书的作者们无一例外地是以教育工作者的最现实身份,向我们提供着他们关于教育的点点滴滴的个人感想。这里没有模样高深的理论,也拒绝枯燥乏味的说教,有的只是绵延全书的情感,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对于教育的深沉的情感。   《不跪着教书》、《守望教育》、《教育的十字路口》、《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实话》……这些抑制不住激情的书名,以及里面那些朴实但充满了感情的文字,对于那些听惯了高谈阔论,看惯了居高临下的文字的一线教师们来说,是多么温暖的精神提示。   “这里有的是一些细节,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况味的种种细节。”我们的教育出版迫切地需要提供一些教育的情感,提供一些教育的细节,提供一些深沉的教育情怀!   恢复对话,恢复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学习,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通过这种对话性实践,为我们开辟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使我们恢复同事物与他人的关联、多样的人们基于差异的交响——的可能性。”   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的序中关于“学习”的描述是充满诗意的,当然也充满了思考。佐藤学把学习的实践作为了三种对话实践的综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建构世界,即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结交朋友,即社会性实践);同自己对话(形成自我,即伦理性实践)。这种定义显然比之通常的学校中实施的学习更为深邃,更为丰富。也正基于此,佐藤学把学习的实践从单一的个人扩展到了借助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从而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学校的构想。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儿童们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的相互学习的学校。   佐藤学这种对学习理念的重建,背景是日本在“压缩式现代化”中,在“效率”与“竞争”的口号下,学习丧失了它本身的快乐,“逃避学习”现象日益严重。日本的这种问题显然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我们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研究要关注课堂的细节研究   《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窦桂梅著,广西教育出版社窦桂梅是我们《读书周刊》今年的十大读书人物,一个异常勤奋的人。《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是她在2004年的新书。窦桂梅也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属于窦桂梅自己的,是窦桂梅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而实践是具体的实践,是由若干细节组成的实践,如同由字词组成篇章,由音符组成乐曲一样。没有字词就没有美文,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乐章,同样,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细节”敏锐的发现,常常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窦桂梅在文章中写道:“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来不及修改,是一次‘快照’,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成长历史图景中”——这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鼓励“年轻的思想”   《教育博士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单一地依靠权威只能导致僵化。国内的学术专著大多由国内教育领域里比较知名的专家或学者所著,结合我国国情对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这些学术成果经过出版环节,引发了更多研究者关注教育研究,从而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科学的繁荣。然而,正是这种权威的影响也使得人们长期以来只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这些资深专家或知名学者所出的专著上,对青年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却远远不够。   青年学者的研究价值就一定小吗?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李东说:“处于博士这个阶段的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相对于边工作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反而精力最为集中,受干扰少,更容易出成果。”   事实也是这样证明的:先出的几本书中已经有图书被列入了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目或指定教材,有的更在“全国教育图书奖”评比中获得评委肯定,夺得大奖,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   给年轻人出书,给博士出书,鼓励那些年轻的思想,在学术图书出版难的今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教育博士文库》系列丛书将触角伸向了教育的各个前沿领域,每一本书都闪烁着智慧之光、充满了个性之美。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思想,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进步的锐气!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鼓励那些“年轻的思想”!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