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当家要不得
发布时间:2005-01-14 点击量:720
《北京晨报》有一位有心的记者做了一个检索统计,检索统计的对象是高校报道,搜索的结果为:10多条有关高校的报道只有1条是科研报道。请细观之:“杨振宁今日与未婚妻相会”、“大学生6年偷书3000册”、“女大学生与男友分手跳楼”、“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浙江大学设首个在华合作中心”、“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高学历者求偶观调查:女博士称为幸福自尊不足道”……
这当然是一个不完全统计,这个检索与统计当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客观而论,这里透露的信息和取向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用《北京晨报》的记者的话说:不难看出,媒体对于(高校报道中)的花边新闻更为关注。起码,一段时期以来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起码,就《北京晨报》的这次统计表明,这确实是个问题:“花边”当家。
高校难道真的没有新闻了?显然不是。事实上,高校一直就有默默无闻的老师,刻苦学习的学子,互相帮助的新风,立志为国的情愫,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学风,逆水行舟的品行,文明礼貌的言行……从马祖光到张华,无不如此。他们是新时期高校的精英与楷模,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发愤成长。这几年,一些高校锐意改革,也出现了许多改革新事。所有这些都应成为高校报道的对象。这些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传媒,十分注意高校新闻,重视科教文卫新闻的发布。但是,毋庸讳言,就新闻界整体状况而言,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媒体,一年难得见到几条高校新闻;即使有,也是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卖点”上,怎么“有趣”怎么来,什么“好玩”、“热闹”报什么。其结果,就出现了“花边”当家的偏颇。这是事实。
不仅是高校报道,扩而大之,整个科教报道,都有这个问题。前几年有关于青年人发出“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疑问的报道,就可见一斑。前不久,对陈省身先生的追悼会,也只有当地媒体和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央媒体予以报道,而国内那么多媒体几乎无人前去采访报道。与“花边”的受宠比起来,这种状况,有时实在让人心酸。
高校报道不能报“花边”吗?当然不是。新闻,当然不止于经济、政治新闻,当然不止于严肃话题的新闻。现代传媒,关注的应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一家媒体如此,若干家媒体、全国几千家媒体合起来,更应如此。就是说,“花边”新闻也在媒体关注之列。然而,又应清醒地认识到,“花边”毕竟是“花边”,总而言之,它不应成为也不能成为传媒的主流声音。尤其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哗众取宠的东西、稀奇古怪的趣闻,更不应去大肆炒作。也许问题就在这里!正像北师大一位女研究生对记者所说的那样,“媒体报道的,可能在大学校园确实存在,但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同样,正像清华大学负责宣传的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能真正反映学校精神、学术成就的新闻却无人关注。有时学校里举办全球性的学术会议,真正的思想火花,媒体往往反映不出来”。
一语道破当下一些媒体的弊端:以偏概全,喧宾夺主,片面追求“卖点”,低俗之风未绝。是的,我这里说的是低俗!近期以来,新闻出版界在反对低俗之风,但是,此风未绝。即便看高校报道,也有这个问题。“大学新闻娱乐化”,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同居呵,自杀呵,偷盗呵,甚至安全套风波呵……不是不能报,是多了,比例“失调”了。
这样的报道与传播,其结果当然会出问题。一是会片面和歪曲地反映高校现实;二是会起到不好的宣传作用,伤了高校老师同学的心;三是“花边”太多,“娱乐”太火,会产生不好的导向,尤其是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一种不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当然,家长也会对传媒描绘的高校状况无端担忧,客观上助长社会的不安定心理。
媒体应有良好的报道取向,要有客观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主心骨!这是高校师生的呼吁。这,无疑是对的。我以为,不仅对高校报道,对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即便对于娱乐报道新闻本身,不也有一个报什么、如何报的问题吗?前一阵子媒体“娱记”热衷绯闻,热衷庸俗低俗的东西,过了头了,受到社会有识之士严厉批评,就是一个明证。这回的高校新闻的比例“失衡”,又一次给新闻界敲了一记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要警钟长鸣。
“花边”就是花边。我们要好好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生活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真正让新闻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来源:光明网 200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