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有效学校”研究:现实的迫切需要

发布时间:2004-12-04 点击量:1171

一、现实需要“有效学校”研究   1.教师常常“研”得很苦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科研与教学两张皮,或者科研与学校教育实践两张皮。具体表现有:科研课题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形成方式,课题研究不是基于解决教师教学问题,注重“开题”和“结题”的轰动效应,忽视科研活动的组织和监控过程,课题成果强调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较少考虑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的负面性非常明显:学校课题的数量和“级别”常常成为学校科研兴校的标志,有的学校各级各类课题达十项以上。其中,不少课题被称作“国家级”,然而课题成果难以变成“生产力”;课题价值体现为较多的个体性,缺乏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教师疲于应付外在的多种要求,难以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导致教师常常“研”得很苦,学生学习面貌并无多大改变。   2.评级目的异化现象初露端倪   评定学校“等级”原本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发展,而今评级目的异化现象也初露端倪。不少学校为了追求“级别”而舍其余,为得到级别而编制与学校实际活动并无太大关系的材料。如此,评级“风”一来,全校教师紧张非常,评级风一过,一切风平浪静。级别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学校有效发展程度?被评为省一级的学校是否就意味着学校发展达到了顶峰?学校评上省一级学校说明什么?下一步应该评什么级别?值得高兴的是,许多学校开始从注重规模和硬件等建设转向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发展的服务职能无庸质疑,但现实中的管理与评价的确有“行政化”色彩较浓之嫌。学校以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为转移来安排工作,而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照不够,也是不争的事实。   3.不得不正视有效性问题了   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了。我们无力分析已经出现的各种学校发展无效或低效现象,也无意解决已经出现的全部问题,只是期望立足自身学校发展远景规划,以学校具体的真实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开展行动研究。研究主题来源于学校,研究目的是为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研究的过程实际是教师日常的工作过程,尝试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教师参与研究并与其他研究者平等协商、共同解释探询问题,研究过程需要持续评价与反复实施,从而使学校得到有效提升。   二、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主题   学校有效发展,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事务。受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启发,辅之以专家访谈,我们发现国外有效学校研究已经形成不同取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经济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最初的研究依靠的是对学校输入与结果大样本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关注的是“教育的生产函数”。这种研究在控制各种背景变量的基础上,评价学校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般把生师比、教师年薪、生均支出作为教育投入的变量,学生的成绩作为教育的结果变量。这种有效学校观关注的或是微观的学生层面、或是学校层面、或是学区层面。认为增加投入就会提高输出,是一种静态的有效学校模型。   2.管理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从若纳·埃德蒙(Ronald Edmonds)的《城市贫民的有效能学校》研究开始,有效学校的研究逐渐运用比较和案例的方法来描述有效学校的特征。埃德蒙的研究列出了可归因于有效学校的五个因素:(1)强的行政领导;(2)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3)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4)监控学生学业成绩的清晰的教学目标;(5)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个时期的有效学校,重视学校过程的影响,关注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学校组织气氛的培育、教学的有效组织以及学校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校合作)。   3.综合多层面的“有效学校观”   这种有效学校观认为,影响学校有效的因素是复杂的,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是多样的。它从两个基本方面来考虑学校氛围:一是“人”的方面,由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组成;二是“情境”的方面,有教学情境、学习情境以及组织情境。并由此认为,学校有效与校长的行政领导效能、教师的教学效能、学生的学习效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三者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校长效能”相当重要,它影响各个教师的效能,“教师效能”则直接影响“学生效能”,学生效能的高低则决定教育产出的质量和素质即学校效能的高低。同时,各效能的变项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馈”影响,学生效能可以影响教师效能,教师效能也可以影响校长效能。教师的效能与学生的效能能否发挥,又与客观的外在情境有关,主要有教学情境、学习情景和组织情境。这些因素透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有效学校的结构。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较少人关注有效学校的研究,香港、上海等地有学者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很少立足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学校现场来进行有效学校的探索。   三、主要观念、方法与思路   主要观念之一   建构“有效学校”的基本理念是整合、生长、系统和持续。我们所发展的有效学校是具有生命性和精神性的组织,它所有的活动都是成长性活动。有效学校的成员人人协同参与一切成长性活动,在继承学校优秀传统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一切资源,通过积累和继承,促使学校有效发展并显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色。   主要观念之二   人是一种精神生长的群体,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生长,也包括思想、观念、态度等精神上的生长,有效学校的归结点是如何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成长。教育事业是每个生命个体共同的事业,不仅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眼前的、显在的成长,同时也要关注长远和潜在的生长,通过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来促使学校、学生的成长。   主要观念之三   学校的发展是每个生命个体共同的事业,学生的教育不是一个教师或某些教师对其的影响,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其综合的影响。教育思想也是如此,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每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现有的观念,彼此公开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惟其如此,才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主要方法和思路   “有效学校”的研究是以学校作为完整的研究场所展开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研究主题来源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作用。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三个特点。   (本文由宝城小学教科室主任龙慧执笔。课题组长为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潘刚忠校长,课题副组长:宝城小学周焕南副校长、李唯副校长。课题学术指导:深圳大学李臣之博士、张祥云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