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官德”
发布时间:2004-11-19 点击量:1079
“官德”既非新杜撰的词语,亦非“舶来品”,古今中外都在倡导。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虽然多是生糜廪粟,无端耗费人民资财的蛀虫,但为官清廉、体察黎民百姓疾苦的亦非绝无仅有,而是代不乏人。遵法守纪,刚直不阿,为民惩恶除奸,乐善好施的官儿,老百姓称为“清官”。“德政”斐然者,则理所当然地受到人民的礼赞,为其树碑立碣,谓之“功德碑”。镌其政绩于其上,以昭彰今人励后人。
对今天的党政干部,尤其是对身居各级要职的领导同志来说,其特殊地位和职业特点,道德建设就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和特殊要求。因为他们处于掌权和用权的地位,具有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特殊职能,并承担着领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责任。一些部门还掌握着“生杀”大权。作为社会的示范群体,其导向作用、表率作用和辐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他们不讲“官德”,没有节操,胡作非为,其对群众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冲击着方方面面,一些消极的东西也影响着各级领导的思想。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在干部中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追求。一种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视名利金钱为粪土,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淡淡的,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作“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冲不垮。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干事业,实心实意行实效,表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另一种人,利欲熏心,权
欲思想膨胀,一旦做了“官”有了“权”,便在“官”与“民”之间划出一条鸿沟。官气十足,高高在上,有意无意用自己的行为给“官”蒙上一层浓厚的封建主义灰尘。把部门权力化,把权力商品化、利益化,成克杰、胡长清者流,就是这一丑类。
“官德”的树立,必须有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外压,通过教育,用法规纪律的约束和多方面的监督,强行树立,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是自我加压,个人要自尊、自敬、自励、自律、自强、自警、自策。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如何,《辞海》诠释说:“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看来树德还得践德,只有“德”与“行”一体,其官德才有实际意义,才有影响力和感召力。 (刘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