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德育实效关键要走出误区
发布时间:2004-12-06 点击量:1322
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让学生被动接受所谓的道德“灌输”的局面,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21世纪中国教育的面貌,这是摆在所有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实效。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首先要反思德育工作上的种种误区。
我把这些误区概括为“六重六轻”。
一是重“成才”,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在许多中小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的现象,德育成了某一门课、某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的任务,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相分离,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二是重课堂教学,轻亲历体验,德育与学生生活脱节。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缺乏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形成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体制,从而难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现。三是重空洞说教,轻实际效果,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四是重“认知”,轻“养成”,忽视养成教育。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些地方虽然抓了养成教育,但喜欢搞短期行为,注重用说教方式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五是重硬性灌输,轻无形渗透,教育方法不当。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灌输代替行为养成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一味地实行硬性灌输,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六是重“大”道理,轻“小”环节,德育着眼点不妥。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微之处见精神。小处最不经意,但却是最好的切入点。
中小学是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理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我以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必须适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多管齐下:
一、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形成做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的灌输局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教育全过程。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让学生被动接受所谓的道德“灌输”的局面,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
二、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的割裂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法。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发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道德渗透。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寓道德教育于学校教学全过程和所有管理服务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
三、改进德育方法,把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无形的渗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更加重视“渗透式”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成为知行统一的人。
四、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身教,完善德育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要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发现并培养一批优秀德育工作者,造就一批德育专家,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从事专、兼职德育工作。要完善德育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强学校德育督导评估工作。
五、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六、进行德育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变革传统德育范式的“抓手”和载体。武汉市近几年持续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对变革传统德育和智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很好的效果。这项改革力图实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使各学科知识和道德素质在学生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二是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提倡生活体验教育和城乡交流学习;三是社区服务、网络学习与基于社会资源的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四是科技教育、创新实践与创造发明相结合,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五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相结合,把“创新”理念和道德要求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六是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相结合,使改革实验具有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