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应将“师德”与“官德”同建
发布时间:2004-11-19 点击量:2023
师德,现在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引起各方的关注、讨论。这些讨论的内容,不外乎现在师德有下滑的趋势,师德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师德等。但是,这些观点,总有一种把师德作为孤立的社会问题来看待,没有触及到致使“师德”不佳的社会根源,所以,对真正提高师德,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可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9月12日,人民网有评论指出决定教育的成败,是官德而非师德。我认为这观点触及要害,但似乎意犹未尽,觉得还有说说的必要。
教师是社会的一种职业,教师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趋势是一致的,并且受社会道德水平的制约和影响。现在有一些认为教师是社会道德楷模,教师道德引领社会道德。显然,这种认识是本末倒置的。如果说某种职业道德能引领社会道德,影响社会风气,那么,这种职业一定是处在社会中心地位,并能主导舆论,换言之,它一定是个强势职业,能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以此来比照教师这个职业,我们看不出它具备了上述哪一点。教师是一个弱势职业,并不占舆论中心地位,由这样一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来引领整个社会道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即使教师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
笔者这样说,无非是想澄清一个事实,即社会道德影响教师道德,如果社会的总体道德不佳,单独要求师德达到怎样的水平,甚至要以教师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是不切实际的。而有能力引领社会道德,影响社会风气的只能是政府和政府官员的官德。因为,政府管理着社会的全面事务,制定社会的各种政策(当然包括教师管理),处在社会的中心位置,而为政府工作的各种官员也自然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他们的“官德”自然而然地影响着社会道德,也就是说,社会道德无形中有向“官德”看齐的意识。现在的“官德”水平如何?这个问题,不必去找例子,可以从现在的社会道德水平推论之。现在普遍认为社会道德有下滑的趋势(这从大力倡导各种道德建设可以看出),由此可见“官德”也是有待建设的。可是当下,我们很少明确提到“官德”建设。当然这种“官德”建设,不仅仅是指各种理论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个人品质的培养,这种品质体现在身上的就是平时可见可闻的生活细节,比如,诚实、公正、敬业、负责、对金钱的态度,是否讲排场摆阔气,是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否照规章制度办事等等。正是这些具体可感的“官德”主导着社会的风气,影响整体社会道德。教师队伍中发生一些如虐待学生,向学生收礼等有损师德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原型”的——总不能说“原型”在教师那里。所以说,师德的“原型”在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原型”在于“官德”,官德的源头不好在哪里呢?
败坏的社会道德当然也会影响到师德。群体性漠视制度趋势,如果蔓延开来的话,对官德、对社会道德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要想建设好师德,必须先建设好“官德”。“官德”是社会道德的“原道德”。“官德”建设好,上行下效,社会道德也一定会“无为而治”的,当然也包括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