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2004-12-06 点击量:1941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生态安全同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一样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人口压力大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各种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态安全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础。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人民就无法正常生存,甚至会造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瓦解,历史上许多文明就是这样消逝的。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生态难民的不断增加,正是一些地方环境、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发展的结果。像阿拉善干旱、北方的沙尘暴等等,任其发展下去,势必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威胁到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舒适优美的环境,全面实现小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想全面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实施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关注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突出用水严重浪费水是生命之源,如果说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那么,水的安全是整个生态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水安全问题已相当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国家之一。基保可用水储量只有1.1万亿立方米,而全国用水量已达5600亿立方米,并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水旱灾害中旱灾又占到70%,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缺水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每年损失2000多亿元。水资源过度开发,使得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已超过了90%,形成华北平原地下漏斗约3万~5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漏斗分布区。
水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达62.3%。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平均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0.8。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
大气环境恶化据统计,全国338个大中城市中,只有33.5%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城市只占2.9%。我国北方城市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50多吨,有的地方高达100多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而复杂。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我国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左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处于倒数第三位。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现有耕地资源正在遭受着严重破坏,面积不断减少。
另—方面,我国地形复杂,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开发难度大。
我国酸雨影响面积不断扩大,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酸雨频率和降水酸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一批降水pH值小于4的地区,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
湿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导致天然湿地面积逐年递减,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遭严重破坏。数据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20世纪50年代,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共有大小湖泊1066个,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到80年代仅剩下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公里。
草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我国人均草地仅0.33公顷。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掠夺式开发,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据研究表明,我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草地面积已占半数,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森林资源质量下降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占有量、人均蓄积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21.3%和12.5%。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部分省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森林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的趋势,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森林破坏形势不容乐观,20世纪50~90年代期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消失了1/3,海南岛现有天然林面积只有解放初期的20%。另外,我国森林病虫害严重,防治环节薄弱。西部地区从20世纪50~90年代,林地病虫害受害面积增长了6倍多。以广东省为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90年代较70年代增加了442.5万公顷,但防治面积不及病虫害发生面积的50%。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全国有1/3还多的国土面积遭到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5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沃土100多亿吨,流失的氮、磷、钾等养分远大于全国化肥总产量,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平方公里,上个世纪90年代则增加到56.9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1.5%,每年流经三峡的泥沙量已达7.2亿吨,仅次于黄河。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广东省面积,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两倍多。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公里,且还在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南推。
海洋环境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海洋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海水水质下降导致赤潮发生频率增大。赤潮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我国属于罕见事件,平均约五六年才发生一次,80年代增至平均每年4次,1992年多达50次。另一方面,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海南省周围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80%已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海岸侵蚀。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诸省。据统计,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另一方面,外来品种的引进和单纯追求高产,使许多古老、土著品种遭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灭绝。昆明滇池过去有20多种土著鱼。20世纪80年代引进鲢、鳙、草、青四大家鱼,与土著鱼争氧气、争饲料,甚至大吃土著鱼卵,如今幸存的土著鱼种已只有两种。
自然灾害频繁我国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地震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也威胁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1998年的特大洪水在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和被誉为粮仓的东北平原肆虐,受灾地区人口达1.6亿,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551亿元。近年来,许多地方发生的大面积鼠害、病虫害,致使农作物大面积歉收。
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和单纯追求高产量,导致化肥、农药、农膜大量投入。据调查,在我国化肥施到地里真正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左右,大部分被雨水冲刷最终流进江湖造成江湖、海洋富营养化。农药和农膜对环境污染更大,农田里的农膜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降解,大部分农药被人或动物吃下去毒素会富积在人体内,富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生病致人于死地。因此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只是表面上的流域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威胁着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要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公民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和观念,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一,政府要将维护生态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像对待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来对待生态安全问题。其二,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要在中小学教材中充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其三,通过绿色希望工程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的渠道,方便公民向生态建设提供资金、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其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逐步将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入道德规范。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沿用粗放外延扩张发展的条件,必须走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经济即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样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以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制定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政策在制定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国家生态安全。目前主要是限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产业,加快有利生态安全产业的发展。具体讲,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维护、整治和恢复,停止一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限制资源耗费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循环产业,限制有污染产业的发展。
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必须对国家生态安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一项关键工作是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衡量标准,可以考虑将森林、土壤、水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大气环境、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理想状态作为标准,以现实受损状况与之加以比较,对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给予不同的权数,综合成“国家生态安全总指数”,进行总体评价,并定期发布我国的国家生态安全总指数,以提高国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
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规体系一要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国家生态安全法”或者“生态环境保护法”,在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体制与制度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对土地法、森林法、水法、海洋法、草原法、矿产法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要通过法律实施细则、法规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和细分。三要制定生态建设的有关法规,将各级政府、公民在生态建设中的责任、义务、利益保护和保障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四要加强对生态犯罪的处罚。
全面深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讲,生物群落是重要的“基因库”,是构成生态安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生物物种的丧失对生态安全的破坏将会是致命的、无法挽回的。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除了要进一步做好防治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提高人工繁殖技术和质量、建立物种基因库、禁止外来物种的引进、增加设立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等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现状清查和栖息地状况调查,完善我国濒危物种名录。我国现在实施的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名录,主要来自专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一些亟待保护的濒危物种还没有列入。另外,我国众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自然风景名胜区等也急需纳入保护范畴。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