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特点和社会心理状况
发布时间:2004-12-07 点击量:1272
一、价值观的特点
当前青年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主导价值观是好的,但消极因素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一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青年学生普遍认识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培养和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表现为公平、竞争、效率、自立、诚信。调查显示,这些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思想意识很容易为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有高达95%的学生同意“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浪费粮食、语言不文明等不良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反对。他们也能正确看待竞争,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但是在如何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上还需进一步引导。
具有多样化的趋向。这一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期正是我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社会宏观层面的价值观急剧变迁,对青年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和渗透是深刻的。其价值观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地域分化和群体分化非常明显。相当多的青年学生否认单一的价值标准,他们虽然肯定我们所宣传的榜样、典型的合理性,但并不是都将之作为人生的唯一楷模。青年学生身上既存在着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也存在着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不同的学生,其人生价值观也有明显的差别,群体差异性较大。由于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适应,但它有时也存在程度不同的价值混乱,主导的价值观与一些低级庸俗、非理性、甚至腐朽的价值观相互交织。
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当代的青年学生总体上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这成为许多学生价值观的基点。这种自我中心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主义”,它表现为在自我基础上的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调整,青年学生更多的是把社会当成是实现自身目标和大展身手的客观环境。对于这个环境,主要是接受和适应,但是青年更注重的是发展自我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对于追求学业的目的,青年学生不只视之为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视之为自我发展的一种长期投资。在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出现了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有一个温暖家”或“事业成功”摆在第一位的普遍现象,反映出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加强,凸显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倾向。青年学生比较注重自我内心的心理体验,崇尚个性和自由,我行我素,这个特点直接导致了青年学生的内向性倾向。当代的青年学生回归内心的心态比较明显,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安慰,信息时代数字和网络文化的流行,更加彰显了当代青年的这种特点,也就导致了在青年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对我国现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形式的认识明显提高,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增强,经济头脑、实惠观念愈来愈重。青年学生从比较注重理想和追求,逐渐转变为比较注重现实和功利,并力图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联系起来。青年学生也比较重视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同等重要。虽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青年学生的实用性价值观还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值得警惕的是对各种物欲的顶礼膜拜,已经逐渐渗透在部分青年学生之中。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目前急需提高的素质依次是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知识面、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用性特点。
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时期,他们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些变动,必定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常常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情绪,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价值观,甚至走向原有价值观的反面。另外,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令自己疑惑和矛盾的问题。很多学生常常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难以绕过金钱和私利;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反感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所以,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这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并不稳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仍然是青年政治观的理性选择;高效、公正、互利将成为未来中国青年追求利益的基本价值原则;敏锐、理智把握成才与择业机会是青年主要的价值追求;开放性、先锋性、情绪性依然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特有标志。
二、社会心理状况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青年学生心理发展随之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特点。
自我中心与相互依赖并存。青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学生开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自强自立训练,成人感、独立性都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没有真正完全独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活动空间也非常有限。另外青年学生并未接触到真实的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人事,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又对真实的社会感到恐惧,希望得到外力的帮助。因此,表现出自我与依赖的矛盾共存。
盲目乐观与悲观互见。由于这一代青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优越,大多都形成一定的乐观情绪,但社会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又常使一些学生心灰意懒。以大学生为例,在同龄人中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从社会心理的层面和青年学生自我心理上,都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人生的某种成就和成功,从而对未来盲目乐观。然而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却发觉自己平平常常。大学更讲究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同学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示出来,一些学生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特别是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都比较高,也给青年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同学之间的相互平等代替了父母的钟情和宠爱,原有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感觉上的平庸和失意使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悲观和焦虑代替了原有的乐观和优越。自豪感和自卑感相互交替,也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两极化倾向比较突出。
自我封闭与交往需要的悖反。当代青年学生由于自主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使本来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封闭性,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经历,在校园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学识、经验的增长和即将走入社会的需要,又使他们意识到自我封闭是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严重障碍,所以在内心渴望友谊、理解、尊重、关心。情感的封闭与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反差,极容易使青年学生人际交往受挫,产生焦虑不安感、社交恐惧感。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青年学生的生活范围有一定限制,对社会不甚了解,一般都对社会怀着美好憧憬,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反差甚大,并非如想象的一样美好和公正。特别是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大潮奔涌而来,社会经济利益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变,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效应以及某些传媒的误导,使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迅速滋长和蔓延,社会价值导向失衡,引起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振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失望感频频袭来,使得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从以上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特点来看,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正在传统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中进行解构与重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提供)
背景
一、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这种多元化是以西方文化霸权体系主导下的多元化。
2.知识、科技、信息成为决定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3.世界文化的传播媒体从以往的以纸介质为主导的印刷传播媒体,向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介质的影像传播媒体转变。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
1.当前的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叠加。
2.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态势。
3.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步走向一条依靠市场的产业化道路。
4.文化消费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齐林泉)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