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教育厅管学生排座位说起
发布时间:2004-11-22 点击量:1883
初看起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高中生排座位这样的小事居然惊动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而且白纸黑字地对此加以规范指导。这事儿发生在安徽,该省教育厅新近颁布的《加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高中学校严禁按考试成绩排学生座位。(见《江淮晨报》11月16日)按照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才会去禁什么的惯常做法,也就是说,以考试成绩的优劣给中学生排定前后的座位是一种事实存在,也是一种不适宜的需要纠正的事实存在。
且不论以一省教育厅的名义事无巨细地管到了排座位是否得体,单看连排座位都要纳入到教育厅的工作日程就可以说明,本不是问题的排座位在学校已经成了不可小看的问题,学生坐在前面还是后面成了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由谁来坐前面谁来坐后面成了“资格待遇”的同义词。
难道学生们坐在前面和后面就不一样?由于坐在前面,临近讲台,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学生的纪律性和专心的程度都比坐在后面的强些。所以,坐在前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好于坐在后面的,据说这是如今的一个“潜规则”。但后边总得有人坐,那么就以考试成绩定论。成绩好的就“奖励”坐在前面,相反则“罚”坐后边,不管你的个头高矮,谁让你考试成绩不好呢?
如果说以考试成绩排座还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的话,而在一些中小学校给学生排座位则掺杂了其它无操作性可言的另类因素。一位检察官以亲身体验在《检察日报》9月28日发表《沉重的教师节》一文,讲述他的仅读小学一年级的个子矮小的女儿,被班主任从第三排座位调到第四排,而后又调到第五排,而他邻居家的高个男孩反倒调到了前面去了。他不得不托了一位老师给班主任说情,果然第二天就调回第四排。但女儿回家告诉他,“老师说,我下周再回原来的座位。”这位检察官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忙让妻子买上称心的礼物赶在教师节之前给送去,才十分凑效地让女儿坐稳了中间第四排。呜呼!这还是一个光踏入学校门槛的一年级小学生在座位上的沉重遭遇。这样的排座位法摆明了不就是排“人情”的厚薄,排“礼物”的有无?而这样为了区区一个座位来说情送礼,从笔者所接触的反映来看,在某些城市中小学校,这是比较管用的“准则”。而且,在具体排座位的过程中,还不单是前后的问题,另有一些小窍门,如你家小孩成绩不太好,就安排与成绩好的坐一排,发挥带动和促进作用。这本是好事,但这样的好事能否轮到你家小孩头上,就看你明不明白“事理”了。
笔者好歹也算是读了大学毕业,回忆自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中小学的历程,排座位从来不是一件让家长操心让老师费心的事。同学们依高矮站成一排,矮的坐前高的坐后。为了不让坐在边上的学生长期歪着眼睛看黑板,老师还会定期将坐边上的和中间的互相对换。而且,坐前坐后与成绩好坏丝毫没有必然联系。但到了如今,排座位俨然成为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既要排“成绩”、又要排“人情”,还要排“礼物”,成绩好的与攀得上人情送得起礼的一块成为这门“社会科学”的“受益者”,反之成为坐在后面的“受害者”,但终究又都是这门“社会科学”所演绎的不正之风的最终受害者。
学校教育渗透着一种让人无可奈何的功利之求。如高中学校以考试成绩排座位,主要就是为了使成绩好的同学保持好的成绩,以取得高考的高升学率,而成绩不好的反正难以考起,坐到后面去尽量少影响前面的学生。再如已被安徽省教育厅明确禁止的高中分快慢班的做法,更加恶劣地将差生贴上歧视性的标签,分在慢班的“集中营”,而对快班则加强师资力量和教育投入,保证学校升学率。如果说这多少还是让一部分学生成绩先好了起来,那么,诸如强制学生统一购买练习册、考试卷等各类资料,以各种名目进行乱收费的行径,几乎直裸裸地冲着有利可图的目的,学校名符其实地成了垄断性地贩买教育资源的经销商。
学校教育又生长着一双让人莫可名状的势利之心。连读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都可怜地知道要给老师说情送礼才可以保全前面的座位,那么,又有多少中小学生在无形的教化当中,耳濡目染地懂得了“人情”,学会了“送礼”,甚至知道在权贵子弟面前自惭形秽。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学校教育本应强化这种基本的平等意识和平等的人格尊严,但恰恰讽刺性地告诉他,在“人情”、“礼物”、“权势”面前,人就是那样的不平等。
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校教育的“另一面”吗?不,坚决不是,但是,从学生排座位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来管中窥豹,混杂着功利之求和势利之心的学校教育,让我们不得不担心,学校教育的这种“另一面”何时是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