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校一方净土
发布时间:2005-01-03 点击量:1096
学校安全在于一方净土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的圭臬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为了社会的前进。学校必须是道德的净土,知识的沃土,环境的净土。
纵使“每天太阳都是新的”,但给人间光明和温暖的还是那一颗恒定的太阳。这里,有一个德育育人、人格格人的教义不容置换的命题,即使物换星移,即使“换了人间”,首发的规矩——“以德为先”绝对毋庸置疑,因为它统辖和左右着学校安全。
有了它,学校就能成为一方净土;没有它,或将它和“才、学、识”颠倒位置,学校便很可能乌烟瘴气,事故频发,乃至学校师生以至社会都苦不堪言。
当然,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也不是凭主观的分析和充分想象便可以将学校安全毕其功于一役。
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只言学生成绩,错误地将“学校书本成绩”等同于“德性”,这样,学习成绩差、而从小就从父母那儿习得的恻隐之心的学生又重新启动人生的信条,即便在学校忍而又耐,将来走向社会,他们凭借一己之长(人都有独自的长处)又从头开始,便自以为可以由彼时学校里的“人彘”而一跃成为此时的“人杰”。若这种“人杰”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兽,那这种灾祸难道不是始于学校给学生未来给社会的隐患吗?诚然,这类学校给尖子生严格地灌输以知识,像美国西点军校给身体特棒的军人严酷地灌输以多种技能一样,也会培养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某些方面的专门人才。
静土是以环境的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古代私塾和近代的学堂、书院都是封闭式,而且都办在人烟稀少或人迹罕至的比较偏僻的地方或山林之中;教育的亲情化是近世才有的事,如越做越大的官,他极大的可能会将子女不断地带进新的和新新的城市;进城的民工也会把子女带在身边,人才的流动也引发了“人才的子女们”的流动,而流动绝大多数是流向小、中、大城市,学生身后的家庭护卫队伍越来越庞大……这样,环境在教育因素中也只能“退居二线”了。静相对于动,大多数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学校对那些被公立学校筛选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这种办学模式不失为目前新形势下比较好的范式,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把所谓的公立学校眼中的成绩中等生,甚或差生聚拢起来,施加影响,营造另一类教育环境,其实是营建了“这一块”安全基地,在未来时为社会增加了安全系数——“静”的位移蕴涵着的魅力→学校安全→社会安全。
其实,私立学校目前所采取的学校安全措施,诸如“不在校园内追逐;不爬墙,不爬树,不爬阳台上栏杆;不玩火,不玩电,不玩火药,不玩爆竹;不带木棒、小刀、匕首、汽枪等进校园;未经老师或家长批准,不下河游泳,不下水捕鱼;不在公路上学骑单车,不骑单车载人;不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玩耍、逗留;不在井边、变压器旁、高压线下玩耍;学习期间不玩电子游戏;不抽烟,不喝酒,不看黄色书画,不搞不正当活动”,都有效地遏制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在校学生带来的安全灾祸和隐患。当然,这些从理论层面上讲,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安全措施上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实践中实施是范围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了净土,则静土必存
学校静土、净土的环境(当然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环境)维护有时和在有些地区是无可奈何的。学校办在哪里,食品商、书商、娱乐商、百货商、网吧……便趋之若骛,有的甚至凭借官方关系或社会情分打入内部,以致学校的食堂、图书馆、大礼堂的舞台等形同虚设。不同的国家对此类现象都有干预,我国也有相应的已经出台的政策,可就是令行而禁难止。
要使学校安全,须使学校成为一方不受外界纷繁复杂的不安全因素干扰的净土,反之,当学校真正成为了一片净土,则学校安全便有了保障。推而广之,学校这个小环境也会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本,是源,而学生走出学校成为社会一员的后天的安全教育是末,是流。这是因为国家、社会和家庭正在和不断地要求青少年时代的人必须进学校读书学习,而狭义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则孕育着一个个将来的社会人的安全意识,即使社会上的各个行当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安全意识是早在学校期间便已经培养了的。培养各级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是基础,基础必须要牢,要稳;而“牢”和“稳”的前提又必须哪一所学校的本身都得自身是安静的,是安定的,是安全的。马加爵事件和先前的马加爵们进入社会而引发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学校安全教育无疑应该多一些前瞻性思考的内容。
笔者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五年,至今,耳闻目睹过本市范围内几件关于学校里的恶性事件,有的是学校领导麻痹所致,有的是外部环境造成。其中淹死和被车碾死的占80%以上,这不能不让人“心有戚戚焉”。
一方净土,不是上帝赐予的。一所学校,她的爱心必须从校长表现起。校长野蛮,他的手下定有“强将”;校长文明,他的手下定无“弱兵”。君不见,以教学代管理者有之,重智育不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者有之,重经济不重教育者有之,如此等等。在这些阴霾的笼罩下,学校还谈何现代文明,还谈何所谓现代文明管理下的“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
为学校安全,为社会安全,还学校一方净土。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宁中学)
《新安全》 (2004年 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