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2004年基础教育:感动着,前进着

发布时间:2005-01-03 点击量:1308

2004中国教育,激情飞扬。   2004中国基础教育,在感动中前进。   均衡:农村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当你看到城市中的孩子能在漂亮、现代化的学校里上课,你会感叹,目前的孩子真幸福;但如果你见到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在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后,能够在规范整洁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再也不用天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上学时,心存的就是一种感动了。   最近,云南丽江实验学校的一些学生在网上为自己的老师制作了新年贺卡,这些腼腆的山里娃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老师的感谢:“是学校老师教会我们上网,得到更多的知识。祝老师们节日快乐。”看着农村的孩子们也学会了“时尚”,受感动的岂止是他们的老师呢?   去年2月份正式启动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给千百万农村孩子带来了福祉,带来了一生的希望。毫无疑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央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100个亿,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首先解决农村孩子上学“进得来”的问题;中央还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投入10个亿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求地方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这样可以让走进校门的农村学生“学得好”;与此同时,中央通过建立和完善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加大“两免一补”力度,以解决让农村学生“留得住”的问题。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资金达到了100亿,比2003年增长了72%。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得到了落实。   2004年,我们的感动不仅仅停留在农村,还来自全社会对那些“流动的花朵”的加倍关注上。各地遵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一样沐浴到了温暖的阳光。去年9月,北京对2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收借读费。天津、上海、浙江等地也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入了城市的学校。与此同时,那些留守在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少年”在2004年也得到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更多关注。   我们看到,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2004年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尽管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重重困难,但是各级政府在努力着,从中央领导到基层干部和广大教师,许许多多的人在努力着。因为我们知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务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承诺   江苏扬州梅岭中学的蔡燕前不久和同学一起到电信局开展体验活动,本以为是帮工作人员接接电话什么的,可没想到却是拧螺丝。看似简单的活儿做起来却很复杂,手忙脚乱不说,还光累不出活儿。而且更让他们吃惊的是,拧100个螺丝才赚5分钱!这就意味着在麦当劳喝杯咖啡需要拧9000个螺丝才能换来!这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辛苦,明白了赚钱的不易,也懂得了不能乱花钱的道理。   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2004年,中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到5月中央召开的会议,都昭示着中央对抓好这项工作的坚强决心。   长期以来,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缺的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德育工作不只是一句承诺,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德育载体和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2004年,各地中小学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创新德育手段和方式,学校德育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   去年9月,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正式启动,更以学生为本、更贴近学生的中小学生新守则和新规范也开始实施。更为可喜的是,为了全国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2004年,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态势,而且各项举措重在务实,这让我们看到了德育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的希望。   责任: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太阳山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太阳山上没有出现一个新文盲,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山村教师最大的满足!”扎根深山30载的邹有云老师以这样的胸怀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目前,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巡回报告团报告会正在各地举行,霍懋征、黄静华、邹有云、盘振玉和林崇德等优秀教师以他们崇高的师德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也让更多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明白了如何当一名好教师。   2004年,适逢第二十个教师节,大批优秀教师得到了表彰,一些优秀代表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得到不断提升。   要想把教育做好,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在2004年,师德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主题的全国师德论坛在北京举行,各地通过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掀起了崇尚师德和弘扬师德的热潮。   在这一年,除了这些优秀教师,我们还被那些更多的普普通通的教师所感动着。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获得专业化成长,老师们从不敢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更可贵的是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面临着时代的新要求,他们从未放弃努力,他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学习着、摸索着,他们希望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好让自己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为了这个重托,为了这份责任,千千万万个教师在始终不渝地努力着。   突破: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助力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样的儿歌让人心痛!   如何寻求“减负”的有效途径?治本之策就是推进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寻求突破,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4年9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由试点进入推广阶段,高中课程改革在4个省区率先启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实施新课改后,“我们的教室变‘大’了,活动、学习的天地更广阔了;我们的课堂变‘乱’了,大家的思维更活跃更自由了;我们的讲台变‘矮’了,老师离我们更近了……”   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新课程改善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生态环境,师生关系变得更和谐、更平等了;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灵活、更民主了;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之中;全国17个实验区进行的中考改革也有了明显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预期效果逐步呈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很好地掌握;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水土不服”阶段。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如何面对,如何寻求解决的途径?各地正在积极地探索。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2004年,科学的发展观成为统领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2004年基础教育十件大事   1.中央财政投入百亿启动西部“两基”攻坚   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到2007年,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先后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在西部372个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8个团场和中部省份尚未实现“两基”的县,兴建和改建6400所寄宿制中小学校。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启动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中西部20个省(区)进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推行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即教学点配置教学光盘系统、村完小配置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初中配置计算机教室,形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西部地区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对中部地区的农村,国家也给予一定的补助。   3.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确定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等两大战略重点,准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等六项重大工程。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   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播发。中共中央5月10日至11日在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建国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   5.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继续扩大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决定从2004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截至目前,25个省份已全面实行“一费制”,5个省份正逐步推开。同时,国家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大幅度增加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使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约占中西部农村学生总数的22%。   6.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   9月1日,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正式启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这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任务就是用伟大的民族精神锻造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   7.义务教育新课程从实验进入全面推广,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实验   9月1日,全国又有950个县(区)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使用新课程的县(区)已经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新课程已从实验阶段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开始实验,首批进入实验的是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区。   8.“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全国师德论坛举行   9月9日,全国师德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作为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德论坛的主题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全国师德论坛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而举办的。   9.教育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规范》   9月1日,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执行。新守则、新规范对原来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及沿用了十几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出了调减与补充。   10.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   10月11日,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召开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全面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排查学校安全隐患,认真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强化对学校各类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资格审查,集中查处一批重大案件。(排序按时间先后,梁杰整理)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