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5基础教育:憧憬着,努力着
发布时间:2005-01-03 点击量:3545
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猴年将尽,金鸡报晓,2005年将是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也更加紧迫。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如今,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工作,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统筹规划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005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快推进教师交流,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二是严格把住教师和校长的“入口关”,解决进口不严的问题。2005年,要力争在教师、校长公开招聘和教师交流两方面实现制度创新,重点做好继续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自觉增强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从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使人事制度真正能够促进教师发展,将教师引导到爱国敬业、为人师表、自觉学习、努力工作的发展轨道上来。(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 李卫红 2004年12月29日)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基础教育工作
200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一年,也是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高举发展与改革的旗帜,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各项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精神实质,下大力气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总体发展不足、各方面条件依然薄弱这个基本判断;坚持我们以世界1%左右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多人口的教育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一基本事实。要在全社会广为宣传和大声疾呼,坚持加快基础教育发展这一基本目标不动摇,要把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服从、服务于加快教育发展这一根本任务。要高度认识只有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是从根本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是解决目前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才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就要坚持农村义务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动摇。扎实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和年度计划的完成。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继续推动经济发达农村地区高质量、高水平“普九”。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就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动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到质量上来,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上来。努力提高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和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严治教,依法治校。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就要高度关注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化发展。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残疾儿童和女童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的调查研究。重视义务教育与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防止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加强薄弱校建设,消除不合格学校,保障每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切实抓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就要认真研究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和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姜沛民 2004年12月31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2005年,师范教育司将根据教育部总体工作部署,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2005年将研究制定新时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研究部署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针和重要举措。
2005年将进一步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制定下发并组织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立法工作规划,抓紧启动修订完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有关工作。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促进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事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项目”,深化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全面实施《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全国教师网联的平台优势,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培训。组织实施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培训。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培训、考试认证”计划项目。
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鼓励综合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继续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配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继续组织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院校计划,组织实施内地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师院校计划。(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管培俊 2004年12月31日)
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辞旧迎新,谨向辛勤工作在教育督导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回首去岁,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为保障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督查有力,指导有效。积极配合、全力推动西部“两基”攻坚开好头、起好步。开始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努力探索推动县级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幼儿教育、职业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三项大规模的专项督查,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喜迎新年,教育督导战线在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责任重大,义不容辞。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调整工作重点。要整合教育督导战线的全部资源,聚集所有的力量,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提高与规范并重、制度与机制并重。要重点抓好质量监控、“两基”复查、县级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学校督导评估四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查。要充分发挥督导的监督、引导、激励作用。
目标明确、任务艰巨。新年伊始,我们愿与广大教育督导工作者一起重行动、抓落实、出成效,开创教育督导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 郑富芝 2004年12月30日)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新年钟声把我们带进了更加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同时,我们也更加感觉到自己责任和使命的分量。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的战略任务。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光荣使命。
2005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发展为重点,依法行政,真抓实干,狠抓有关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和普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继续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卫生保健工作,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优美的精神园地,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审美素养。
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要努力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杨贵仁 2004年12月30日)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