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
发布时间:2004-11-23 点击量:1789
实践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在我国理论界乃至其他领域,有形无形地、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唯实践主义倾向。
表现:只承认实践检验理论
问题:理论能够检验实践吗?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正确的理论,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用理论检验实践的必要性。
因为实践有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错误、自觉与盲目之分。
某种实践活动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自觉的还是盲目的,当然可以根据实践的后果作判断,但那只是做事后诸葛亮,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能在事前对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从理论上加以审视、论证和预测,在思维中加以预演,则可能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即使是对实践后果的检验,也要辅之以理论上的判断。没有理论上的判断,是无法断定实践活动是否合理、是否正确的。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检验,实质上就是认为实践活动天然合理,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要用理论检验实践,这才是关于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和能动性的全面理解。
表现:理论与实践关系上的自发论
问题:生活之树常青是无条件的吗?
对理论来源于实践不应作简单片面的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但不能因此认为:只要实践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理论;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就自然地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实践活动越多的人,掌握的理论就越多,理论水平就越高。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的自发论。
实质上,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前人传下来的思想材料,不掌握相关理论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即使实践再多,实践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更不能提出系统的新理论。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又要重视理论与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不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根本无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
表现: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问题:我们真的轻易就可创新吗?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它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但在现实中,出现了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
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苦的工作,作出理论创新,特别是重大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现在有些人把理论创新看得十分简单、十分容易,把某些表述上的微小变化或换一个术语,也津津乐道地称之为“理论创新”,似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创新”;有的人甚至把早已被马克思批得体无完肤的陈词滥调重新翻腾出来加以宣扬,也冠之以“理论创新”的美名;有的人则为这种廉价的“理论创新”捧场。
表现:把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
问题:联系实际就是“套公式”吗?
现在,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和别人,学习一个理论观点,就要直接用它去说明和解决一个相应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理论与实际(或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就我所想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理论与实际(或实践)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把理论应用于实际(或实践),往往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就大的环节而言,要先把理论观念变为实践观念,理论观念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只有实践观念才能直接指导实践。
第二,一个学科的最基本的元理论,作为这个学科的基石,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它与实际(或实践)的关系却是非常间接的、不明显的,有的甚至是纯粹逻辑上的设定,可能永远也无法在实际(或实践)中加以应用。
第三,一个特定的实际(或实践)往往需要把多门学科的多个理论观点综合起来,才能加以说明,一个理论观点又可能同时说明多个实际(或实践)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用一个理论观点就可以说明一个实际(或实践)中的问题的情况。如果说这种情况存在的话,也只存在于书本中。
第四,把理论应用于实际(或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了,某个理论就可以应用于实际(或实践);条件不具备就无法应用。
第五,有的理论观点在近期就可以在实际(或实践)中加以应用,有的理论观点则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在实际(或实践)中加以应用;有的理论观点在过去的实际(或实践)中曾经有效地应用过,但在现实的变化了的实际(或实践)中却不适于应用了。所以,对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有历史观点和长远观点,不可短视,不可近视,不可急功近利。
表现:从当前实践解释经典作家
问题:经典作家理论是不是终极?
解释经典作家的思想,必须从实际(或实践)出发,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绝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理论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论。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当时所面对的实际(或实践)去解释他们的理论,因为他们的理论是当时的历史时代和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能用后来变化了的历史时代、后来所面对的实际(或实践)去解释他们的理论,因为他们的理论不是这种历史时代和实践的产物。
但在实际的理解研究中,人们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当前的实际(或实践)的需要出发,为我所用地解释经典作家过去的思想,在他们过去的理论中直接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或方案。这种理论与实际(或实践)的错位,必然造成对经典作家思想理论的误读和误解。(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