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保持思维之树常青
发布时间:2004-11-23 点击量:1416
“一颗聪明的头脑转起来,他周围就会有无数颗头脑聪明起来。”校长要想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首先就要让自己的思维充满活力。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脑持续充满思维活力?作为校长,除了自己在思想上要力戒出现“温水煮青蛙”式的麻木以外,还要善于通过“多听”、“多议”、“多看”等方式,去刺激和训练自己的思维,力求其活力常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而语言又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校长,不但要善于听话听音,更要善于越听越精。也就是说,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善于时时、处处、事事去伸展自己的“思维触角”。当前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校长要注意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育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当前国内外在教育理念上有哪些新的提法、新的变化,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动自己的思维活力。
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产物,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有效期。虽不能照搬照抄,但可通过“思维磨合”进行借鉴,通过“有机结合”形成“杂交优势”为已所用。所以,校长在听取其他行业的经验介绍时,不能认为这与已无关或关系不大,要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去进行类推和迁移,以“搅动”自己的思维活力。同时,我们知道,不同行业有着各自不同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有的看法接近,有的看法则可能不同。校长要采取兼听则明和换位思考的办法去对待这些问题,并在换位思考中,不断找到自己思维活力的“触发点”。
要激活自己的思维,校长还应多议。这里所指的“多议”,是指那种学术性的争论。学术性的争论,关键在于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校长要善于通过学术性的争论,去营造学术氛围和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校长要学会通过“学术沙龙”、教研会或其他各种会议形式,经常带着一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下属或其他业内外人士进行平等争议,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以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在争议中,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要充分展示自己所持观点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不要被别人一驳就乱了阵脚,要据理争议,做到以理服人。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死不放弃自己的观点,若发现自己所持观点不对或理由不充足时,应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观点中吸取自己所需的有益成分,以帮助自己形成新的“思维激情”。
在多听与多议的同时,校长还应多看。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作为身处其中的校长,只有学会学习,坚持学习,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的习惯,才能不断增长见识,不断从外界获取“思维灵感”。校长要善于借助书籍和报刊中的新东西去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力。所谓新东西,主要是指那些在思想上能给人以启示,在操作上能给人以借鉴的有创意的东西。比如,新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可行的做法等等。同时,校长还要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去引动自己的思维活力。比如,当看到报刊上刊登了有关如何搞好校本管理的文章,校长就应由此及彼联想到如何搞好校本研究、如何搞好校本培训等系列问题上去。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校长还要善于经常从网上去筛取相关的最新信息和有用信息,力求从别人众多的新观点、新思路中,生发出更多更好的新感悟,以聚众人思维之精华,扬自身思维之活力。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