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教育呼唤榜样责任
发布时间:2004-11-09 点击量:3284
长假过后笔者送孩子去学校,来到宿舍楼前,看见一些晾在走廊里的衣服被风吹落在地上。可是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旁边走过,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替同伴把衣服捡起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我捡起衣服时,儿子大吼道:“你怎么多管闲事啊?我们一直都是谁掉了衣服谁自己捡。如果你帮忙,他就会认为是你故意把衣服碰在地上的。从底楼到四楼都是这样,不信你可以问我们同学。”看看那些围在边上看的同学,我还用问吗?
上班后,笔者与同事谈起此事,没想到他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末了,他感慨万千:难道这些孩子都患了公德冷漠症?其实只要留心,便会发现公德冷漠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小偷光临时,只要不是偷自己的东西,就可以视而不见;带着孩子散步的家长随手折下开满桂花的树枝;教室里将自己脚下的纸屑踢到别人那里,竟然脸都不红……一个孩子帮助同学找回丢失的自行车,他父亲竟责怪道:“以后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少管别人的闲事”。父亲几句话伤害了孩子原本明澈善良的心,孩子疑惑了:“难道帮助同学也有错吗?”由此可以认为孩子的公德冷漠,首先是家长对他们公德教育缺失的反映。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每个家长和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注重自己在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位置,做讲公德、讲爱心的榜样。其实,这也是每个成年人应承担的社会与家庭责任。
家庭中,家长应当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公德意识的培养,做良好品德的表率。在日常琐事中,教会孩子辨别真、善、美,充分肯定那些表现出良好公德心的孩子,使他们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事。
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公德教育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把公德教育当成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来实施。可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用历史中的典故、身边的故事,引导、启发孩子从细微之处着手,树立公德意识,塑造良好的修养。
公德心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与保证,更体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在公德教育这一人生必修课中,家长、老师和每个成年人,都应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