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工作

发布时间:2004-11-11 点击量:1492

摘要:本文旨在面对高校后勤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改革发展创新的路子,把高效有序的管理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作为宗旨,用队伍的建设作为保障,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路子,保证高校的教学科研主体工作正常运转,把后勤服务工作和后勤保障推向一个新的层面阐述了相关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 后勤工作 管理 建设国际化知名高校一定要有一流的后勤保障。今天,在深化改革开放繁荣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的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关注的一个亮点。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后勤工作很重要。”(摘自《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P69)确保高校教学科研主体工作高效有序稳步发展,把高校后勤服务和保障推向一个新的层面,就必须增强管理意识,导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前进。本文拟从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队伍、发展四个方面阐述在新的形势下提升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意义。 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创一流的高校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是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统一起来,通过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体现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的过程。卓越的管理要求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美国管理学家路易斯?q布恩和戴维?q克茨曾经指出:“管理就是使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去实现目标。”(Louis E. Boone and David L. Kurtz: ,Second Edition , Random House 1984)现代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因此管理是人类群体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付诸实践的活动过程。它受制于人们的常识、经验、天赋和能力,它的成功与否,在于实践的检验。在具有相同物质生产要素的单位,管理投入如果有质或量的差异,则单位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社会价值是大不一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q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全过程本身就贯穿了管理的内涵。现代高校后勤的科学管理,不仅仅是管好现有的人、财、物,还要拓展思路,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理顺高校与后勤服务单位的产权关系,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市场经济的资本管理过渡,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2.要制定服务与被服务单位之间的核算关系,积极推行有偿服务制度。 3.要制定内部核算机制,下功夫搞好资产的运用,降低成本费用,努力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使经济能力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 4.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5.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后勤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使后勤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6.要把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管理上,以人为本,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牢固地树立服务观念,这是由后勤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从事的虽然是衣食住行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和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校园环境等服务性工作,但贯彻的是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是师生员工,保障的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发展的是学校的教育产业,因而一直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既是后勤工作取得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理解支持的必要条件,又是取得社会承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后勤的工作里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冲破传统模式的思想禁锢,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根除传统的封闭型、拨款型、福利型带来的模式,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树立优质服务的品牌意识,以竞争促服务,以品牌争效益。 队伍是高校后勤工作的保障。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有文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献身后勤工作的干部工人队伍是做好高校后勤工作的保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幅度精简了过于臃肿的干部工人队伍,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投入,调整教师和职工的比例,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高校后勤队伍的人员随着分流、退休自然递减,人力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许多单位(特别是学校内的服务餐饮部门)的原有的学校在编职工寥寥数人,为了充实队伍,就要到社会上招聘短期的合同工、临时工和农民工。而这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已成为体力劳动的主力军,在高校中的打工仔、打工妹已屡见不鲜。当然这种用工方式既解决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也解决了高校后勤用工队伍力量的不足,节约了人员经费,比较好管理一些。但是人员相对的稳定性差,同时从各个渠道来的人员其素质良莠不齐,加之管理跟不上去,就容易出现一些校园管理和治安等方面不尽人意的问题。因此加快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改革,甲乙双方签订互有约束的符合国家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增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和规范队伍的建设,逐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使之成为一支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打得好,过得硬的队伍,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建设发展中的一支主力军。 发展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硬道理。纵观国外办的大学,学校只负责教学科研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教师学生的吃、住、行等后勤生活,学校并不多管,顶多有一些社团组织去负责协调安排,这些任务交由社会去完成。在我国由于国情不同,则不然。一些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都由学校包揽了,教师学生的吃、住、行都在校园里,正所谓“大学办社会”。这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理高等教育的产物。它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空间被挤占,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是建设在所在城市中的优良地段,校园的空间十分有限,教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及其它生活设施在校园里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无法继续扩大办学的规模;二是国家的投入,自筹的资金,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科研的改造和更新上,诸如校园环境的改造,教师学生宿舍的增建和维修等,势必每年要安排相当一部分资金预算。后勤供需矛盾突出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立足自身改革,必须走发展是硬道理的路子。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现有的服务设施,积极组织创收,以补充解决经费的不足,逐步改善办公环境和加工场地的条件,更新设备,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以现代科技手段解放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高校后勤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具有开拓思路,抢抓机遇,不断创新的发展意识。一方面挖掘潜力,盘活后勤资产存量,提高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档次,促进后勤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开发建设方面拓展联合发展的路子,充分利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新的联合,增强经济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后勤保障功能。 目前高校的后勤改革正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稳步地前进,并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改革之路。在管理体制上,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把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化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实体(后勤服务集团)。在资产制度上,学校与后勤服务集团形成甲、乙双方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学校原有的后勤国有资产盘点登记造册,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学校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式将原属后勤经营的资产无偿或有偿(优惠)租赁给后勤服务集团使用,后勤服务集团通过对设备维修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以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在此基础上,后勤服务集团将采用引进、联合、租赁、资产代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和办法,实施后勤资产重组。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促使高校后勤工作由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型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由封闭型、“小而全”、“大锅烩”和自我服务的格局向校际之间联合型、集约型、集团化的社会服务新格局转变,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的态势。从而加快建立资本运作的管理经营模式,相互激励和制约的运行机制,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教育行业特色的市场化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为高校教学科研主体工作提供先行的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 参考书目: 1.胡祖光、朱明伟《东方管理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 2.薛沛建主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附:作者:刘李青 (南开大学)职务:经理 (中国高校后勤信息网 200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