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泉的“能”与“耐”
发布时间:2005-05-24 点击量:1603
“能耐”本是一个词,字典上解释是“技能”、“本领”。
然而,在江苏泰州市,提起信访局长张云泉,老百姓却是把“能耐”拆开来讲的:“张局长不仅有‘能’,而且还善‘耐’。”
先看看张云泉的“能”:
他能说。在泰州老百姓眼里,张云泉是“政策通”。面对上访群众,他可以连续站立8个多小时做宣传解释工作,连续宣讲5个多小时;别人一句话把人说跳起来,他一句话把人说笑起来;他总是用老百姓爱听的话摆政策、讲道理,调解纠纷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他能为群众解难。在他的努力下,建筑工人殷伟久拖未决的工伤鉴定手续得以办好;贫困学生王晖、朱剑锋圆了大学梦;晚年丧子的李庆余夫妇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企业干部王友德16年的沉冤一朝洗雪……
他能处理复杂信访事件。特别是对那些群体性上访事件,他一到场,尖锐的矛盾往往能够很快得到钝化。他曾义正辞严喝令违规施工的包工头停工,平息群众上访;他曾真诚地向素不相识的交通事故死者遗像“三鞠躬”,化解千人集访;他曾巧妙嵌入上访者中间摸清底细,平息不合理的闹访。
他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四力”: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让群众“坐得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群众“听得进”;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让群众“信得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事态迅速平息。
张云泉的“耐”,主要表现为能“忍耐”。信访机关是“清水衙门”,信访工作是“机关第一难”,每天听的是哭声、骂声、埋怨声,做的是烦事、难事、窝囊事。然而,张云泉却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22年。这期间,他被误解的群众骂过多少次,吐过多少次唾沫,揪过多少次头发,他已记不清了。他默默地忍耐着、承受着,以极大的毅力和执著,在党和群众间架起了“连心桥”,并成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的“能”,集中体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张云泉深知,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强,涉及面广,涉及单位、部门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了有利于维护党的形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刻苦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钻研积累心理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练就了许多信访工作的“绝活”。
张云泉的“耐”,集中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群众把我们当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每一句朴实的语言,都说明张云泉对人民群众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总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上访者的角度,来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来对待老百姓的言行。
张云泉的“能”和“耐”启示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仰,端正对老百姓的态度,密切与群众的感情,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4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