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 / 营造和谐共事环境
发布时间:2005-04-20 点击量:1414
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首先应强化学习意识,想学、真学、能学。每一个时期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保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其次应会学。善于把握“真知”、“真谛”,努力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基本理论。第三应善于挤时间学。克服“工作忙没时间学”的想法,在学习问题上同样“绝不找借口”。第四应重视知识更新。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既自觉地增长知识,又不断地更新知识、创新学习。
具体到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阅读能力。即能够学习并准确理解所学的内容,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二是钻进去、跳出来的能力。一方面专心致志,下功夫学习,寻求“真知”,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在了解、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书本,用所学的知识来认知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三是理论创新的能力。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从学习的内容上划分,应具备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两个方面的能力。有字之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文字记载的知识。书本上记载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无字之书主要是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一应自觉地向实践学习,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二应自觉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善于运用“他山之石”“攻玉”。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重要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用中学习。当前,尤其应坚持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摘自3月21日《大众日报》)
营造和谐共事环境
同志之间在一起共事,都是围绕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目标而工作。共事效果优劣与否,往往与共事环境的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同志之间的真诚合作、和谐共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在一起共事是一种缘分。如何把握这种缘分,并非轻而易举。同事之间要达到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素养、操守和性格。比如说,有的人心胸狭窄,锱铢必较,吃不得一丁点亏,常为鸡毛蒜皮之事耿耿于怀,与他人心存芥蒂;有的人常犯自由主义错误,不琢磨事,专琢磨人,凡人凡事都喜好品头论足甚至拨弄是非;有的人我行我素,说话办事旁若无人,脾气暴躁,待人处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有的人虽颇有才气却纪律松弛、傲气十足,对他人有失尊重甚至不屑一顾;还有的人精于世故,远离群体,常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心态与人交往。
凡此林林总总,可谓千人千面。这其中既涉及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涉及一个人的性格兴趣。要营造和谐的共事环境,不妨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可以经常来些换位思考,多想想他人的长处,多想想他人的困难,多想想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与人相处,不必求全责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和谐共事的环境,“团结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必须摈弃个人的一切杂念,去掉个人陋习,待人以诚。应消除戒备心理,不打“肚皮官司”,敢于推心置腹、直抒坦言,善于容人,善待他人。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还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讲究“求大同,存小异”,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切记“让他三尺又何妨”,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实在的业绩、踏实的作风去成就事业和融洽友情。只有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才能气顺、心和、业兴。
(摘自3月17日《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