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琦:师爱在岁月里永恒
发布时间:2005-05-09 点击量:2122
记者 秦璇 通讯员 沈宣 报道:为了学生,他丢了15年“饭碗”;为了孩子,他退休后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守在乡下……他是当阳教师郑琦,47年从教生涯演绎了无悔人生,被称为师德楷模。
“不能这样处分学生”
4月底的宜昌当阳桐树垭,水牛山青,瓦家河静,田野里泛起油菜的阵阵绿浪,这是个孕育希望的季节。
春风拂过,退休教师郑琦的农家小院里传来欢声笑语。“郑老师,我们来打乒乓球比赛!”“郑老师,我再借这本书看。”……双休日无处可玩的农家伢们在郑老师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里翻起了筋斗。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65岁的郑琦笑得格外开心,仿佛又回到了为之付出青春、汗水、甚至名誉的三尺讲台……
1958年,18岁的郑琦从当阳初级师范学校毕业,自愿申请来到当阳县边远山区小学任教。
1963年春,郑琦在当阳县漳河小学任教。一天下午,该校一名学生经过学校菜地时,瞅见几个小孩在揪地里的蚕豆叶。这时,校方工作人员冲上来“抓贼”,这名学生还没回过神,已被抓到了校长办公室。
校领导认为该学生身为少先队大队委,见到公家财物被损害却不制止,应当记大过。在那个年代,记过无疑将是伴随一生的“污点”。时任少先队辅导员、校务委员会成员的郑琦当即反对:“孩子还小,有错可以批评教育,如此处分太重了!”
在如何处分该学生的讨论会上,不少人选择了沉默,郑琦是唯一反对记过的教师,在形势“一边倒”的局面下,他急得拍桌子,和校长大吵一架。之后几日,校方再没讨论过此事,郑琦多次安慰这名学生,让他放下包袱,好好学习。
不久,全校突然召开大会,校长竟当场宣布给该生记大过。这名学生听闻,吓得瘫倒在地,大哭起来。郑琦十分气愤,当即冲上台,当着全校300多名师生的面,大声“抗议”。在场的不少老师都惊讶地制止:“你不想干了么?”
事后校长找上级领导出面,让郑琦承认错误,郑琦却说:“我是不该当面顶撞,但首先错在领导。”
1964年11月,这段“新账”连同郑出身不好的“旧账”被一起端了出来。郑琦被开除工作,回老家李湾村务农。
回到老家,他发现当地农民盲目打药杀虫,便自订农业科学杂志苦学,当起业余“老师”,教大家科学种田。
1979年7月,当阳县革命委员会下文,撤销原错误结论,当年9月,郑琦到烟集小学任教,1年后调到井岗小学直至退休。
一个鼓励影响孩子一生
29岁的当阳市东门小学教师杨静,曾是郑琦上世纪八十年代带过的学生。如今,当看到自己学生领到新校服时的欢喜模样,杨老师也“炫耀”:“老师当年也有校服,还是现在流行的海军式!”
杨静记得,当时她和几个同学最喜欢看杂志画报上城里学生穿校服的照片,心里十分羡慕。郑老师瞧见后就问:“给你们做校服怎么样?”大家都说好,可谁也没想到这会成真。
当女孩子们穿上镶荷叶边的海军裙,走起路来背挺得格外直,出门参加表演,别人都惊奇地问“哪个学校的”,大家都自豪地说:“井岗小学的!”从此,头发乱蓬蓬的“野丫头”爱梳头了,不爱洗澡的男孩子讲卫生了……
其实,打1980年春在烟集小学担任班主任时,郑老师就开始给全班做班服,培养孩子爱美意识和集体感。按当时农村的习惯,每年都要给孩子扯布做身新衣,郑琦就挨家挨户地劝家长,把做衣服的钱省下来一起做班服。
在当时土布蓝服的农村,郑琦班上鲜艳的枣红色班服格外抢眼,这正是他骑着破自行车,跑几十里地,一趟趟跑县城买布、设计,一车车拖回来的。买布开发票,售货员问“把车费也开上去吗”,他说:“不行,值多少开多少。”
之后,郑琦每届带班都做班服,担任校少先队辅导员后,他也尽己之力给每届学生做校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当阳郊区,此举在周边200多个小学里称得上“前卫”。
郑老师“前卫”做法不止于此。他组建“红领巾义务投递站”,每年为当地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份;他发起筹建了“少年之家”,选聘热心人担任“家长”,配备了图书、器材,让放学乱跑的孩子有个好去处……
1986年,在许多农村孩子还不知电子琴为何物时,郑琦发现三年级有个杨静,歌唱得最准,谱学得最快,便着力因材施教。暑假里,听说镇上有个电子琴培训班,郑琦找到杨家劝说,可杨家离镇上太远,杨的父母很不放心。郑老师就主动将杨静接到家,让她与自己的女儿同住。
每天早上骑自行车,赶十几里路把她送到镇上,下午再骑自行车把她接回来,整整一个月的培训,郑老师就接送了一个月。杨静忘不了那个大雨滂沱的傍晚,师生俩连人带车摔倒在泥泞里,郑老师的车摔坏了,脚崴了,却将她背起,一瘸一拐地赶路;第二天,郑老师借了辆自行车继续当“司机”。
时至今日,杨静常常唏嘘感慨:“如果不是郑老师,我中学毕业后也许就像村里其他的女孩一样,嫁人、种田、打工或围着灶台转……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经的学生们如今成了博士、硕士、工程师,更多的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但他们都说:“现在回想郑老师教了我们什么,具体的课文已经模糊,但那些快乐成长的日子却是一生的财富!”
“孩子,我就是你的家人”
1997年9月底,一年级新生报名已近尾声,班主任郑琦清点花名册时,发现只剩马林村的陈鹏没来。在农村,每年新学期报名,都会有因家贫读不起书而没来的学生,像郑琦这样的乡村教师就多了一个使命:把这些孩子找回来,争取“一个都不少”。
陈鹏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家里实在没钱供我上学,就在我上学的前1个月,妈妈忽然走了,眼看着村里的伙伴们都上学去了,我只能下田帮爸爸插秧、割猪草……那天快傍晚了,可太阳仍毒得很,我和爸爸还打着赤脚在插秧,村里的叔叔带来了一个伯伯,说是专门来找我上学的!”
“他看了看我,伸出宽厚的大手给我擦汗,对爸爸说:‘学费我先垫着,以后有钱再还。’他让我叫他‘郑老师’,他笑起来很慈祥。”
次日一大早,陈鹏一路跑到了井岗小学,平时要走半小时的土路,他只用了20分钟。后来,郑老师见陈鹏家太远,就让陈鹏每天中午和他一起吃饭,1个月后,郑老师便让陈鹏住在学校宿舍,天热,郑老师就整夜给陈鹏打扇,自己却热出一身痱子……
陈鹏上三年级后,爸爸出门打工,陈鹏有两年没见过爸爸了。同学们笑他是没人要的野伢。这回,同学们头一次见郑老师发火,他狠狠地批评了那几个同学,放学后又把陈鹏叫到宿舍说:“你怎么没人要,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孩子!”陈鹏哭了,确实,郑老师早就把陈鹏当自己的孩子了。
同事、乡亲们都知道,陈鹏只是郑老师若干“孩子”中的一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宜昌当阳逐渐成为全国接受三峡移民最多的县级市,井岗小学所在的庙前镇又是当阳市安置三峡移民最多的乡镇。而与此同时,农民外出打工的也越来越多……
对不少家庭困难、父母不管、顽劣成性的孩子,郑琦说:“就是石头,我也要把他焐热乎!”他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除交给家里200元伙食费外,其他的钱都贴补在了困难学生身上。
井岗小学校长程志勇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郑琦在井岗小学任教20年,他那间只有12平方米的寝室一直没断过“住读”的学生,有的一住一个学期,有的一住三四年。
“退休了,我仍是老师”
1999年秋,离郑琦退休只剩1年时间,子女们早在催促两老进城带孙享福了。
郑琦的心里却并不感到轻松,他常常凝视着一张珍藏了15年的老照片沉思———
那是1984年7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时,和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的合影,胡锦涛同志的鼓励言犹在耳……
2000年初,郑琦突然告诉老伴:“伢们放假了没地方玩,我找到个地方,可以建一个‘少年宫’……我们不进城了,就在这里,我离不开伢们。”
老伴不乐意了:“你在职为孩子们做点事我支持,退了休就享两年清福。”郑琦说:“我这一辈子就喜欢做孩子们的工作,也离不开他们,我决定了。”
如今的“少年宫”,前有房后有院,树木环绕、花团锦簇,还有藏书三千的阅览室,小操场上秋千、乒乓球台、单双杠一应俱全……可想当初,这里只是3间砖坯房,前后都是小土包。郑琦先后投资5.6万元,和老伴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立方米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至今,他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2000年10月,郑琦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挂牌成立。从此,那些家长因工作忙无暇顾及的孩子们,爱泡游戏室、网吧的孩子们,都慢慢被吸引来了。
如今,这座校外辅导站已成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4年多来,到这里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1.5万多人次,日流量达20多人次,最多时一天达到300人次。
每逢双休、节假日,十里外的孩子赶大半小时山路赶来了,近处的孩子早早跑来当起了义务管理员,大家在这里打球、下棋、学电脑、看书读报、种花植树、学技能。寒暑假,郑老师还组织大家爬山、参观、访问。
在这群快乐的孩子中间,有一名特殊的“常驻学生”,他是14岁的智障少年魏明(化名),因为智力只相当于4岁小孩,读到小学4年级连笔也不会拿,家长只好让他辍学在家。
2004年春,魏明的父亲要到广东打工,临行前找到曾教过儿子一年级的郑老师,恳求他能教孩子认几个字。郑琦当即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学生,让他吃住在自已家,对其实施特殊的“玩学”教育。
10个李子吃3个还有几个?从树上摘来2个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从一个一个数李子,到学会扳指头;别的孩子认个拼音几遍就记住了,魏明要教上百遍,过几天还要巩固上百遍才能记住,这都是郑老师一个口型一个口型对出来的。
1年过去,魏明会算2位数以内的加减法了,字写得方方正正了,竟能识两千个汉字了!
“将来孩子父母都是要老的,得让他学会自立呀!”郑琦又手把手地教魏明扫地,教他浇花种菜。一开始魏明把垃圾都扫到了自己的脚上,郑琦一次次躬着病痛的腰,给孩子擦干净鞋,再教。
看到孩子的进步,魏明的父母惊喜得流泪,但郑老师好说歹说,只愿收下150公斤大米和1000元生活费。
魏明大方、通顺地给记者朗读了一段带拼音的《丑小鸭》,他说他很喜欢这个故事,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变成“天鹅”。
“让每一片绿叶充分享受到阳光!”郑琦说,这是他一生为师的准则!师爱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评论员文章] 红领巾点燃的激情
“把终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这是当阳市退休教师郑琦的崇高誓言。
郑琦对社会、对学生,付出了满腔热忱和全部才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是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不竭动力。郑琦少年时多有颠沛流离,青年时曾遭错误批判,蒙冤长达15年。但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在岗还是退休,他都对人民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燃烧着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
郑琦的模范事迹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郑琦一生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三尺讲台上与孩子们打交道。在他的履历里,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站在冰冷的小河里接送学生,走村串户的家访,为贫苦孩子垫付学费,这些事情,做那么一两件,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郑琦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做了几十年。他把人人都能做到的小事,做成了人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他立足本职岗位,日积月累,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正如他自己在日记中所写的:我作为一个平凡的教师,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学生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郑琦爱生如子,有教无类。在他眼里,没有所谓好生差生。他特别关爱残疾少年、弱智儿童、“留守”孩子,体现出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在学校,他是老师兼保育员,不少有困难的孩子曾和他同吃同住,短的一两周,长的三四年。还将学困生接到家里因材施教。郑琦是一位教师,但不仅仅是一位教师。他凭着责任心与爱心,传播先进文化、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把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他把关爱从学生延伸到广大青年,他把文化教育延伸到文明创建。他的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郑琦退休不退责任,他创办校外辅导站,为孩子们的假日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直到现在,65岁的他还担任着4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的工作,继续为学生奉献余热。退休了,人老了,但他那颗关心下一代的赤子之心始终没有变。
郑琦不愧是新时期的师德楷模。他为人师表,如丝如烛,育得桃李满园;他助人为乐,奉献自己,温暖一方乡邻。他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带着泥土的质朴,追求理想、挚爱事业、传播先进、甘于淡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在当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郑琦模范事迹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我们应以郑琦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端正工作作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www.zgxzw.com 2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