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好”应大力推广
发布时间:2005-04-10 点击量:3298
武汉市教育局从今年春季开始在部分学校试行新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以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取代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旧三好”考核标准。(3月22日《武汉日报》)
在初步了解了“新三好”的具体内容之后,笔者以为“新三好”应该在中小学大力推广。
“旧三
好”在实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培养接班人这一伟大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显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武汉市教育局试行的“新三好”是对“旧三好”改造、完善和补充。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新三好”做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都在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但与学校但方面评选三好学生是脱节的,从来没有把孩子们在社会上和在家庭里的表现纳入评选三好的范围之内。现在好了,“新三好”除了要求学生做个“好学生”之外,还要求学生做个“好公民”、“好子女”。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三好”的范围,使思想品德考核的视野更广阔了。这种把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把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结合,使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之中,无疑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和发展。
其次,“新三好”提升了培养目标。过去,我们在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无非是为了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好公民,学校似乎只是为了使他们成为好公民作而准备,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却是很难预料的,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旧三好”里的“思想好”虽然排在首位,但它笼统、概括、模糊,很难界定,不易把握。而“新三好”将“好公民”排在首位,这就把培养好公民的着眼点由社会转移到了学校教育上,体现了学校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好公民”出发,加上“好学生”、“好子女”的要求,实际上是把过去的“思想好”完美化了,也把“思想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新三好”体现了素质教育。近年来的“三好”评选,在许多学校走上了邪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身体好”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很难在青少年之中发现有体质过差的学生;“思想好”因为其难以界定、不易把握而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学习好”真正成了评选三好的“硬杠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具备了评为三好学生的资本。这样一来,“旧三好”的评选则成了学校推行智育第一、?行应试教育的手段。“三好”变成了“一好”,你还能把它叫做“三好”么?“新三好”则在淡化“身体好”的同时,把过去那种非常笼统的“思想好”作了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的拓展,并把“思想好”明晰化、具体化、条理化了。这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抵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
最后,“新三好”具有可操作性。“旧三好”除了“学习好”有个学习成绩可以作为“硬杠子”之外,“思想好”和“身体好”则很难操作,尤其是“思想好,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世风影响下,就更难把握了。而“新三好”就具体得多了。“新三好”的“好公民”下设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实践4个二级指标;“好学生”下设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行为规范、身心健康4个二级指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加入了“职业索养”内容?);“好子女”(小学生为“好孩子”)下设孝亲敬长、自我服务两个二级指标。有的还设有三级指标,如“自我服务”中就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时作息、放学按时回家;不乱花钱、不互相攀比”三项具体内容。有了这些具体内容,操作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容易操作的评选,当然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来源:光明网 200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