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实践干事业等五论
发布时间:2005-05-13 点击量:1772
投身实践干事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凭不等于水平,知识不等于能力,能言善辩不等于真才实学。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水平,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必须投身火热的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创业。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脱离实际,坐而论道,论不出解决“瓶颈”、摆脱困境的真知灼见;眼高手低,口吐莲花,谈不出加快发展的妙计良策。只有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才能促进自己心智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具备干事创业的本领,进而做到胜任职责、有所建树。
———王锦春(陕西)
从我做起树威望
一个有威望的人就是一根标杆,往往能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威望从何而来?事实证明,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宣传吹不出来,靠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从我做起,这样才能逐步显示出能力、树立起威望。从我做起,说易行难。在一两件事情上做到比较容易,在全部工作中都做到就比较困难;坚持一阵子比较容易,长期不懈就比较困难。但正因为从我做起难,方显得更加可贵。目前,有的领导干部缺乏从我做起的意识,习惯于当“长官”作指挥,疏于弯腰干实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不能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又有意无意越轨。这样的领导干部,自然难有威望。
———王丰江(江苏)
知难而进
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其实,碰到困难就是碰到机会,成功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结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工作越困难、矛盾越集中、情况越复杂,就越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应乐于接触矛盾和问题,遇到困难时敢于知难而进,对各种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不推诿、不拖拉、不“踢皮球”,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观能动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强品格,瞄准目标,埋头苦干。
———王光明(湖南)
不市私恩
“不市私恩”,就是在处理公务时不以所谓的个人“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感激。这是我国古代从政者所推崇的为政之德,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总是把正常的履行职责看作是对他人的“恩惠”,把对他人的关心、培养和任用视为个人的“恩赐”,心里总是惦念着人家应该“知恩图报”,就必然会扭曲正常的工作关系,产生诸多消极腐败现象。在工作中“市私恩”,从根本上说是权力观出了问题,错将权力当成个人私有之物。事实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奖掖人才、为民办事,是领导干部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绝不应该希望他人对自己“知恩图报”。
———卢万发(四川)
善于批评
敢于批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浩然正气;善于批评,同样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素养。古人尚且讲究“扬善于广庭之上,劝过于居室之中”,我们的领导干部就更应掌握批评的艺术。正确的批评方式,能够引起人的积极回应,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也顺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批评方式,只会引起人的逆反心理,与批评的初衷南辕北辙。讲究批评的艺术,当然不是主张一团和气,搞好人主义,而是要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批评的分寸尺度、方式方法,以达到帮助人、教育人、团结人的目的。
———武园萍(江西)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3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