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劳动与技术教育之比较
发布时间:2005-05-16 点击量:1664
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构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要求社会和学校做出相应的反应,并采取特别措施,对年轻人实施技术和劳动方面的专门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获得驾驭个人和职业生活的能力。本文拟从教育目标、专业内容、课程设计、组织形式和专业教师等几个方面对中德劳技教育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德国和中国的劳技教育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划归为职业、家政、技术等重要领域,涉及信息和交流、生产技术,建筑和居住,能源、运输和交通等。但在西方的课程设置中对技术、环保和经济的一体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主题,如能源和原料的供给、清除、循环利用,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此外,德国的课程纲要中缺少涉及有关农业和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而鉴于中国的国情,“农”字头的学习主题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有关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转化,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如下:德国有一套较完整的劳技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社会、人类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国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个人职业选择方面的教育是劳技教育的必修内容,而在中国,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活道路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中国相比较,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美国的课程纲要中,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的联系和统一都更加突出和明显。
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 与国际上许多技术教育的经验相一致,德国劳动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行为引导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等学习方法的理念是基本相通的。
中国也十分推崇行为引导教学模式,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与其他经验丰富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中国教师、家长和学生认为上课就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一味地只是接受、记忆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的校外教学场所,学习很少会在学校以外的地点,而在德国,企业考察和实习是必修的教育内容;中国教师并没有得到角色转换方面的系统指导和培训,而在德国的高校中,对行为引导教学、项目引导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劳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仅有极少数学校拥有技术教育实践场地或配有专门的机器设备的专业教室,现有的教材也未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能充分体现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德国劳动技术教材包括活动部分和信息部分。活动部分既包括计划、制作、展示和评估作品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包括了习得技巧,进行尝试,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在信息部分中,是将相关的事例、数据和背景以信息、知识和经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师资队伍现状 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劳技教师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常在学习劳技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另一个专业,在四年常规学习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考试(相当于硕士水平)。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匮乏成为制约中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一线的教师仍然是兼课教师或转行过来的教师,如专业上较接近的生物、物理或美术教师,以及本身对手工、工艺或技术活动有较大兴趣的教师。在德国,各联邦州的大学、高校和教育研究所以及各个地方性的机构都会面向全国范围,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而在中国,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劳技教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实在太少。另一方面,一些校长根本不重视劳技教育教师的培训活动,甚至以没有足够的经费、无法调课等各种理由,不让教师参加培训。
由于中德两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不同,这里所做的比较可能会有失偏颇。但希望能对实际工作有所启发。
普法依费尔博士简介:
1947年出生于德国的图林根。曾在耶那、爱尔福特、莱比锡、柏林等地的大学学习化学和技术教育专业,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1997年至2003年作为中德政府合作项目的德方负责人在苏州工作。2004年应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的邀请,作为德国特派专家在南京工作。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