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四

滥称“和谐”不和谐

发布时间:2005-05-21 点击量:2296

  “和谐社会”一词在“两会”上提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就风靡全国。大小会议、各种话题都能扯上“和谐”二字,“和谐生命”、“和谐科研”、“和谐饮食”、“和谐的电力系统”等词句数不胜数。曾有人刻薄地说:能够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的,就是一条狗也会红。按此说法,“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执政理念在“两会”上被提出,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如一位学者所说:“和谐”不是一个廉价的标签,可以到处张贴。   平日里也没见谁觉得这社会是不和谐的,但经国家领导“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倡议这么一提醒,纷纷有人指出社会上的某某现象是如何的黑白颠倒、丑恶不堪、严重失衡,要求“和谐”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声高于一声。各层领导干部处处强调“和谐”,学者专家引经据典反复论证阐述“和谐”,媒体也以“和谐”为卖点,与“和谐”风牛马不相及的新闻内容可与之“挂钩”,写上“和谐”以为是点睛之笔。这里称是“和谐”那里也唤作“和谐”,沾边的不沾边的,似乎都与“和谐”休戚与共了。有一句俏皮话:若流行的都是好的,那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和谐”成为一个流行词而被盲目地滥叫滥用,有如流行感冒,是一种病态的不和谐的现象。   建和谐社会确实是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众人在各种场合提及“和谐”,“某某事应如何如何,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似乎很在理,但事实上,多数的“应如何如何”只是老生常谈,“如何如何”之后也不见得真能建设出一个人人向往的和谐社会来,有的“如何如何”只是小单位小团体为了标新立异而提出的口号,光说不干。而且,“和谐”两字常挂在不少人嘴边,不和谐的现象却如故。宣传人际和谐时,歧视农民工,牺牲矿工,剥削现代“包身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时,不断搞在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等破坏生态平衡的工程。甚至,讲求政治和谐的,玩弄权术、以权谋私;大喊夫妻和谐的,包养“二奶”;在“两会”上满嘴“和谐”的,私底下满脑子私仇旧恨,开车撞人。在此,“和谐”已变成了一个幌子。   “和谐”迅速流行起来后,有人借此反思:“打破铁饭碗”太过暴力太过残酷,非“和谐”之道(“铁饭碗”曾是“不思进取、吃大锅饭的落后思想”的代名词,有特定历史含义,打破这东西有何不妥?);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互揭伤疤,会破坏人际和谐;曝光各种社会矛盾、群众疾苦,会影响“和谐”;等等。社会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陋习恶行,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都在反思了些什么呢?不过是借和谐之名行利己之实。和谐不是中庸,不是没有批评、没有对立、没有冲突的一团和气。   “和谐”是什么样的概念,以笔者的短见浅识,认为“和谐”应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处愉悦、配合得当的关系状态。人乃万物之灵,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其它方面的“和谐”方有意义。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必须消除歧视、不平等,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物质精神文明建设,让“和谐”观念深入人心。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一哄而上毫无意义。   “和谐”不应仅是个流行词,更不应是文人学者爬格子的梯子,各层领导干部出风头、“搞政绩”的幌子,而应成为造福老百姓的路子。凡事都是需要求真务实的,“和谐社会”既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待于流行过后的实干,踏踏实实地从细微处做起。 来源:光明网 200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