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发布时间:2005-03-24 点击量:542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以三条主线勾勒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教育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形态。李希贵先生因教育事业感悟了人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不断丰富完善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捧起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看多了目中无“人”,满是学术概念堆砌的教育学专著,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李希贵先生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用自己切身的体验与感悟,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
说起李希贵,教育工作者们也许都不陌生。他从高密四中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中学一路走来,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他始终站在改革浪尖上,在教育体制尚不完善,人们的教育观念依旧落后的高密,带活了一个又一个中学,甚至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强市。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骄人的,可是骄人的成绩背后,则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教育工作者在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中成长的人生历程。于是,李希贵先生便将自己成长的点滴故事,让自己感动的林林总总,无数的经验教训记录在此书中,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是意味深长,如师长谆谆教诲。
在全书中,李希贵先生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在教育主线中,李希贵先生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李希贵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
在教学主线中,李希贵先生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图景,但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李希贵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管理主线中,李希贵先生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点子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他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李希贵先生非常强调体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育领导者真正地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智慧和时间投入到其真正的职责———“‘经销’希望”、“组织才华和开发才华”之上。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一位校长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这样的三条主线勾勒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教育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形态。李希贵先生因教育事业感悟了人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不断丰富完善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写的那样,“每一条线几乎都是充满遗憾的射线,但也幸亏是射线,才使我有机会去延伸和弥补。”而不懈地阅读、思考、实践、革新正是他不断延伸和弥补不足的动力源泉。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