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发布时间:2005-03-25 点击量:1599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全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体来说,包括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等几个方面。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为谁执政、靠谁执政,这是一个执政党必须首先解决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党无论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都体现着为民这一价值取向。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因此,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指导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成效,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是全面发展。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是协调发展。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差距拉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三是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
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内容,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利用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灿烂辉煌的新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既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努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完善社会整合机制为抓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社会是崇尚竞争的社会,也是充分尊重人的利益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制定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建立和完善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机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以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任务,巩固党执政的制度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须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制度基础,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及其各项具体制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地方党委和政府应明确各自的职责,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按职责权限进行决策和管理。健全经济工作报告制度、通报制度以及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加强沟通协调的制度,不断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方式。
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契机,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核心问题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展开。应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政治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同时,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本领。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5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