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六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发布时间:2005-03-25 点击量:3135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怎么理解“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关专家对此做出了阐释。——编者 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   观点   ■高校德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   ■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人类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纪以前,神性统治一切,表现为“崇拜的教育”。文艺复兴后,尽管破除了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人类又把自身“外化”为“物”,教育表现为“物化”。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性觉醒,“人化”教育成为必然。   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它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握规律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高校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高校德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类,是非不够清楚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具体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三类思想问题,虽不能截然分开,但解决的方式都是明确分为教育、管理、服务,所以三者必须结合。德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2004年山东高校推行大学生导师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省委高校工委要求全省高校重点抓好助学帮困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维权体系的建设。要特别关注教学质量、各项收费、食堂伙食、公寓服务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维权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保证学生的投诉予以受理和答复。   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格化塑造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前关于教育本质有三种基本观点: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之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我构建的活动。无论哪种观点,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人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是当代高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现代社会注重自我。在一定框架内,还人真实自我,展示本色人生。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为实现感。现实中个体都在以自己方式选择自己的道路。人最想达到的目标,自觉不自觉追求的终点就是要变成自己。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潜能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也是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每一个最终成为真实自我的人,他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在德育的价值上,要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德育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包括个体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个体价值。所谓个体价值,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尊重,自主、自处、自我发展。个体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师德建设上,我们过去谈得比较多的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但较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幸福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对教师职业的比喻,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好像教师这个职业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作为。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学生的幸福是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是学校给的。学生的幸福感应当是一种成功体验,教师的幸福感应当是一种高峰体验。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理应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孔子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孟子大力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劝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这些仁爱思想几千年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产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据用人单位反映,有些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没有激情、没有灵气、没有诗意、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有的仅仅是一点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深思的。   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唤醒人类良知,这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含义。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就是要促使人的精神支柱、人的意义的追求、人的终极理想,植根于现实生活。人文关怀是人性不断升华的根据。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思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他们微笑而微笑。”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学生美好人生一开始应当掌握在教师手中。世上师爱和母爱同样伟大。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德育要用伟大的爱心融化学生心中冰层,开启学生尘封心智,拓展学生美好人生。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个性即禀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创造个性特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一个拔尖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古人讲,有高山会有深谷,有奇才会有怪癖。人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容易出现缺陷。如果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   工业社会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性、多边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是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思考中选择真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生身心规律特点,塑造思想品格,决不是培养个人主义。个性和个人主义是两回事,个性发展完全合乎人才成长必然规律。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现在我们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样样都行,事事都成,结果将来可能一事无成。有人语文好,数学差;物理好,化学差,都不足为奇。文学大师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数学1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考山东大学,数学0分,语文98分。   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作出贡献,即使其他方面差一些,这个人也是有价值的人。许多对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并不高明,甚至低能,这丝毫也无损其伟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要讲哪个人聪明,要讲哪个人在哪个方面聪明,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质和可能,从不同角度评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陈景润当教师,因其拙于言词不合格,后做数学研究,把其特长“发挥到最大值”。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说,以前我是学机械工程的,可我总是看不懂机械图,迫不得已改学物理。   人应该按自己兴趣来做。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据研究,如果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工作不感到疲倦。而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20%—30%,且容易筋疲力尽。 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观点   ■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根本、更重要。   ■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素质就是品格,素质就是做人。素质一定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世界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用在素质教育涵义上恰如其分。他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一两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行为优秀是暂时的、偶然的、孤立的,缺乏后继性,只有习惯优秀才会为行为优秀提供制度性的保证。素质优秀是优秀习惯的教育,管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   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   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一个人即使志向远大并有实际行动,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难以成就事业。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使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升华。   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   美国哈佛大学情商教育理论认为,人生成就最多20%归诸于智商,80%归诸于情商。谁的情商开发得好,谁的优势就大,成功的机会就多。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当代社会,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层,情商比智商重要得多。情商就是有自信,有自知之明,有自律,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同情心,工作主动投入,有热情。情商的培养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情商教育目标就是具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合适的情趣动机,完善的情感生活和健全的心理环境。情商实际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   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   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即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有青春但没有热血。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主导倾向是: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趋附感性,拒斥理性。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大学生首先要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有位企业老总讲,人都做不了,还做什么事,只能做坏事,只能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情。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道德、人品、文章只有成一体了,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内在力量。   人文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底蕴   21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皆两者皆备。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的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学是幻想,历史是记忆,哲学是思维结果。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文化、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文化素质欠缺,文化根底肤浅,是当代青年学生素质缺陷的最本质原因。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文化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教育要体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国际人才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借鉴   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国际人才的基本素质。国际人才素质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   我们可以从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标准中得到启示。IBM对人才的要求是必胜的信念、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美国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用人标准有两条:聪明和进取心。现在国外对优秀人才的评价主要参考六个标准,即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和经验。它们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表述: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加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