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如何“让标准说话”?
发布时间:2005-04-08 点击量:1612
3月2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记者调查《“精美”巧克力里外都讨“巧”》:天津市富城食品厂生产的美迪牌巧克力、华禹食品厂生产的华禹牌巧克力、歧盛食品厂生产的奇缘牌巧克力、金佰利食品厂生产的情人玫瑰牌巧克力,都是利用淀粉掺假生产的,披上精美的包装后流入一些地方的市场。
在记者调查
后的“让标准说话”所进行的权威访谈中,我们得知,关于巧克力的生产,我们国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了新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标准,新的标准规定:可可脂的最低限量是,白巧克力不低于20%,黑巧克力不低于18%;因适应市场销售需要加入代可可脂的,其含量要低于5%,并要在产品的包装上明示;纯正的巧克力中不允许加入淀粉等原料。
看来,巧克力的生产不是没有标准,而是好的标准没有真正得到执行。有了好的标准后,靠谁来执行呢?当然一是靠生产企业自觉地来认真执行,二是靠监管部门依法来监督执行。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富城食品厂的产品标签上配料表里写着精制砂糖、可可脂、全脂奶粉、磷脂、可可粉、香兰素等原料,仅从配料表上看,跟普通巧克力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可记者调查到的配料是代可可脂、可可粉、牛奶香精、淀粉,还有砂糖,而且每一千斤巧克力配料中,含代可可脂三百五十斤(占35%),淀粉二百斤(占20%),白糖四百斤(占40%),可可粉五十斤(占5%),与标准大相径庭。然而,就是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产品,不仅这些厂家证照齐全,而且这些所谓的巧克力还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测。正如老板信誓旦旦地说:“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合格,合格,全部合格,有一项不合格我负责任。”
近年来,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之所以一直不断地困扰着我们,其实都与标准“脱不了干系”,笔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现已制定和发布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运的标准。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其一标准分散于质监、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QS”(质量安全)制度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等,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不但百姓糊涂,而且企业也无所适从,由于制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有些修订不及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其二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的过程中,据商务部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其三标准技术含量低,大多低于国际标准,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门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开始对现有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将使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由23%提高到55%,从中足以看出我们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真是天壤之别。
二是不法奸商对标准置若罔闻。标准最终要落实到企业来执行,可不法奸商丧失起码的商业道德和做人良知,忘却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知故犯。如这些巧克力生产厂家的老板对不允许掺淀粉的规定是心知肚明的,可依然用每吨才几千元的代可可脂取代每吨要几万元的可可脂,用才几十元钱一瓶的鲜奶精代替奶粉,然后掺入大量的淀粉、白糖,而在产品配料表里,根本找不到淀粉的字样。近年来,食品卫生、安全事件不绝如缕,从用工业酒精到工业用盐,从雕白块到福尔马林,从避孕药到“苏丹红”------想添什么就添什么,想加多少就加多少,想把什么用于食品加工就用什么,都与不法奸商无视法律、不守标准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无法无天的不只有屡屡曝光的地下作坊,还有一些响当当的大企业照样问题不断。
三是管理部门对标准的执行监管失职。对于食品安全,只有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比标准更重要的是监管执行,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无监管,那么标准都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对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该查的不查,该处理的不处理,一次一次地就事论事下不为例,一回一回地轻描淡写地处置,甚至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像去年的“阜阳奶粉”事件,难道是我国奶粉标准出了问题吗?不是,而是生产、经销等地方的管理部门的监管失职,才会让那些“不是人吃”的奶粉上了货架,进入婴儿体内的,把他们害死。还有如今的“苏丹红”事件,我们的众多监管部门此前都在忙什么?十多年前就禁用的“苏丹红”,不法奸商们却一直大肆在用,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居然至今还没有检测标准。
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必须要“让标准说话”。“让标准说话”,不是要等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才去找标准、制定标准来说话,而是一要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二要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三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律,四要落实监管责任、严格食品安全执法,让标准说话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标准说话”,说出的话才会真正有力,才能让“安全标准”与“问题食品”两不相干、各行其道的现象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