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六

会提问,最具创造力的品质

发布时间:2005-03-26 点击量:1525

  鲜明而强烈的现象是激发学生提问的驱动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是提出前沿性问题 精明地选择问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会提问,最具创造力的品质   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已经在美国得到普及,并且一直是教育界重要的讨论和研究课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麦克特尼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利用访学的机会和书信形式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题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访问学者: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普及,至今教育界仍然在不断深入讨论和研究这个方法,这是为什么?   麦克特尼:主要是因为问题解决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原动力。但是,通常人们对问题的价值的评价却不够充分和恰当。这是因为,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总是希望立刻得到明确的答案,因而,误以为问题的认识价值不高。其实,问题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问题的产生过程就是思维的重要结果,问题是思维从不确知向确知过渡的桥梁,是思维从朦胧向清晰、从局部向整体、从未知向已知的发展动力。人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全部心理因素去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去发现答案。因此,培养学生重视提出问题的过程,热衷于解决问题,是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前提之一。   访问学者:问题在一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会起什么作用呢?   麦克特尼:科学家在理论探索过程中,思想总是以系统的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是推动他探索的动力。推动牛顿研究万有引力的是他的读书笔记——《问题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牛顿力学的诞生过程。任何决策过程都需要依靠虚拟性问题的思维形式加以推动,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这时候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对正确决策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时代对具有高度创造和正确决策能力人才的需要,决定着教育教法的选择。   怎样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访问学者:教师通常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但是,仅仅要求是很不够的,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呢?   麦克特尼:这需要从问题发生的逻辑结构谈起。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三段论。大前提是提出问题的根据;小前提是提出问题的触发点;探索中的推论就是问题。举一个化学实验的例子。大前提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小前提是“试管中的氢气遇热发生爆鸣”。探索中的未确定推论就是“为什么爆鸣?”不过,在实际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大前提常常是潜在的,是被省略的。因此,也可以说,问题是三段论的一种蕴涵式。   这样看,问题的提出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即作为问题提出根据的大前提和作为问题提出触发因素的小前提。大前提是基本原理;小前提是认识对象,即现象。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学会寻找和确认被认识的现象;应用基本原理认识这些现象,只要是这些现象鲜明而强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有可能激活他们的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雪利高中科学综合课程教师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雪利市曾经暴雨成灾,郊区许多县河水泛滥,灾害是每个居民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师一直在向高中学生讲授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因果律。面对水灾这个现象,他们要求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统计显示,18名学生短时间内提出了50多个问题。教师们认为,鲜明而强烈的现象是激活学生提出问题的触发和驱动因素。   访问学者:那么,学生掌握大前提的关键是什么?   麦克特尼:学生掌握大前提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原理的适应范围。例如,在意识中,建立起因果律的关键是认识到它的普遍性。只有认识到没有无因的现象,他们才有可能处处探询现象的起源。但是,认识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就有着不同的大前提了。对于静态现象需要认识它的结构分布,而动态现象则需要探索它的变化规律。因此,认识原理的适应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针对具体现象,提出探索性问题。   其他学龄段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访问学者:您只以高中学生为例,其他学龄段的学生思维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麦克特尼: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加以研究。虽然问题是一个特殊的三段论,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这个三段论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7岁以前,被称为自然好奇阶段。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好奇心是儿童提出问题的驱动力,许多孩子张口就是问题。但是,7岁以后,日常现象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了,一些孩子好奇心渐渐淡化,而且许多问题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提出以后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他们就很少再提问题了。   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掌握基本原理是这个阶段重点。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明确地认识到现象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变化规律。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看到的现象是过去变化的结果,又是未来变化的条件,应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探索自己看不到的现象变化的前因后果。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帮助儿童从自然好奇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过渡,形成探求未知的热情,养成求本溯源的习惯。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研究探索阶段,研究复杂现象和隐秘过程是这个阶段的核心。发现复杂和隐秘的现象,猜想其中的奥秘,提出深刻的前沿性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其实,这就是科学工作者的思维特点。现代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善于独立探索,达到这个高度。   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是帮助学生完整地实现这个发展过程,这也是问题解决在美国学校得到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   怎样帮学生进入不同发展阶段   访问学者:怎样帮助学生适时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呢?   麦克特尼:要想帮助学生从自然好奇阶段向理性认识和研究探索阶段过渡,同样需要从问题提出的两个前提入手。   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具备必要的大前提,即掌握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这是学生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前提。最常见的是因果律,因果律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演变必然性的体现,是科学的基石之一。一个人清醒而坚定地建立起因果关系的普遍性观点,在他的眼前问题就无所不在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体系的系统集合。这是在该学科领域全面系统地提出问题的根据。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必须掌握基础学科知识的一个原因,也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在他的专业范围内能够敏锐、准确而周全地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认识现象。这是学生进入研究探索阶段的条件。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事业都是从复杂而隐秘的现象中提出前沿性问题开始的。顶尖的科学天才并非他们如何善于解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善于从现象中发现能够揭示自然的基本规律的问题。精明地选择问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是科学天赋中最具有创造力的品质。现在,人们都已经熟知纳米技术了。这项技术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聪明地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个个原子排列起来,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他的设想才得以实现。科学家利用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捕捉原子并把它们排列起来。从此,科技跨入了从纳米层次研究物质规律与技术的新时代。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中叶,触发科学界对偶然性的研究。在简单现象中,提出问题的数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在复杂现象中,因素的多样性造成事物变化的偶然性,形成事物发展方向的随机性。我们必须考虑到事物变化的偶然和复杂多变的诸多因素,因而提出问题的数量就可能是无限的,这就为创造性思维打开了广阔而自由的时空。   访问学者:那您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麦克特尼:我认为,现代的青年人不但应该掌握基本学科知识,而且需要追踪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汲取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思想,将自己认识世界的大前提建筑在最新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主动地丰富自己对基本原理的认识,增强主动地探寻复杂而隐秘的现象的意识。这是现代青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