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五

承担起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05-04-08 点击量:1632

讲人,不能不讲文化;讲人文,实际上就是把人置于文化之中。在人文视野里,人与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吸取其精华,对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它对人的位置设计。人不是孤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也不是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人与天地万物互有其位、互有所育。其次表现在对人性的本质规定上。人性本于天,载于人,合于群。就是说,人是以生物体来到人间的,人的喜怒哀乐与生俱来,是人的内部驱动力量。同时,对喜怒哀乐又要保持相对均衡,中庸里称之为“中”,就是说节制与约束。关于人性的抽象命题被具体地置存于“喜怒哀乐”及其节制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既是在人的内部又是在人的群体里得到实现的。因此,人在本质上对“天命”负有社会使命。最后,体现在它对人性的善解与期待上。它所强调的“修身”就是对理想境界的一种认同态度。“修身”不是要求人至善至美,而是要求人对完美步步接近。“修身”包含着对人性正负两面的直视和人性正面对其负面的节制,包含着对人性的善解与期待。可见,中国文化既有对人的安置、对人性的关照,也有对人和人性的要求。也就是说,人是被给予的,同时又是主动付出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结、不可分割。这意味着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正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和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其行为已经超出了个人和家庭小单元的意义,具有更广大的社会甚至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各种行为修养中,从公共生活的身边小事做起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开会打手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行为,看上去是“用手用口用脚”的身边小事,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修养,进而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从司空见惯的身边小事做起,人人投身其中,在做好身边小事的同时,树立责任意识,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8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