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疼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5-08-23 点击量:2374
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名教师,都是在经历了疼痛的思考、艰苦的锤炼和痛苦的取舍之后成长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摆正位置,学会忍痛割掉课堂的“精彩”,学会痛定思痛教育的细节
成长需要疼痛的思考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校长 陈其浩)
——上学期,我听了一位新教师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的展示课。在课堂中,他把教学设计得如电脑操作程序一样,没有顾及学生的水平和年龄特点,在离下课还有十二分钟就结束了。这位教师既没有把知识点讲明白,也没有在应有的时空里组织学生探究,只是一味地把备的课毫无遗漏地“背”下来,使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过程。结果,学生因教师缺少局部的精讲细化而对“大于”或“小于”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不清楚,很难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去年10月下旬,我去杭州参加了西博会,有幸听到了许多浙江省名师的精彩讲课,但其中也有不理想的。一位教师教学《朋友》一文,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朋友的含义后,让学生唱《朋友》这首歌。这首歌本是首成人歌曲,有的学生不会唱,有的学生只会哼几句,然而这位老师听到有个别学生的(仅会唱个别乐句)歌声后,却要全体学生大声唱出来,声音较小时还让学生站起来唱。结果,学生因这位教师的太强调唱歌细节、忽视学生的实际而受了这个“下马威”,使学生上课的思维受到约束,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
每个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要经历艰苦的锤炼和痛苦的取舍,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名教师,都是在经历了疼痛的思考后成长的。随着新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课堂气氛越来越活泼,自主、探究与合作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好奇有时会击中教师的“软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宽广的人文视野,不断地审视自己,学会疼痛地思考,这样才能不会落后自己,也不会愚昧学生,更不会遭到学生厌恶课堂、排斥教师的冲击。
忍痛割掉课堂的“精彩”
培根认为:“如果一个人把一个信仰固定下来就等于套上了一副枷锁。”教师如果把课堂教学的模式固定下来,不随机应变,无疑于给自己加了一副枷锁。我认为这位新教师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没有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加工和科学处理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于他自身的个性倔强。教师在讲授时,特别是自己觉得最为精彩处,总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但是不顾及课堂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盲目的程式化教学,是不可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对于唱歌,学生本应喜欢,但是由于教师强调唱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不会完整地唱这首歌的实际,且倔强地让学生站起来继续唱而事与愿违。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摒弃所谓的高高在上,平等地和学生对话,学生才会思如泉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共同创造出精彩。
今年4月,我在宁波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在运用学生反馈的信息上很有功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她用“读出感情,读出思考,读出韵味”的要求,在“我不评价,你继续谈”的鼓励下,课堂频添热烈的讨论。正如她自己在讲座中所说:“一开始,我感到课堂很闷,但越到后来,学生就越放松了。”不错,就是这个“闷”的信息,给了她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动力,把握了课堂讨论的精彩,但这也使课堂教学的时间捉襟见肘。她就是能够放得下这种精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讨论了,留下的问题课后继续讨论。”直到这堂课的结束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只说一句话,您是不是可以给我签个名啊?”名师贵就贵在能找准课堂最优化的信息,不断地整合信息,收放自如,化平凡为精彩,视精彩为平凡。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思考的。
的确,我们要思考教学信息的整合,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在课堂上捕捉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只有学会忍痛割爱,舍得放弃“精彩”,以积极多变的姿态感染学生,才能游刃于课堂,才能演绎新的教育精彩。
痛定思痛教育的细节
偶尔读到一位学生的日记,日记中写到:“今天体育课中,张老师没收了一位同学一截约二寸长的橡皮筋,随手把它扔到窗外的走廊上。我见了说:‘班主任说过不要把垃圾扔到外面去,我们既要对自己班级的卫生负责,也要对其他班级的卫生负责。’可是张老师说:‘一点点垃圾算不了什么,这也会让你这样大惊小怪?’看着他一脸的认真的样子,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说:‘一点点也是垃圾啊。’‘你……’他怒目瞪了瞪我,‘你是不是从来没有丢过垃圾?’在这反问声里,老师、同学的目光瞬时变得不信任起来,我红着脸低下了头。”
看着他的日记,我的心头一震,认为这是个很有价值的教育细节,它击中了教师工作的痛处。后来,我和张老师在食堂就餐时坐在了一起,随口和他聊起了这截橡皮筋的事。说起这事,他有些激动,想不到小学生也会如此不礼貌。我说:“现在的学生看问题也很复杂,不要用你小时候的目光去审视。”看了看他渐渐褪去的愠色,我又说:“对你来说,这是一个细微之处。其实,把握好这个细微处既能对你有益处,也会对学生有所教育。”这时,张老师不解的目光告诉了我他的迷惑。“哪一个大师不是对学生有着爱心,现在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对于扔橡皮筋,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何况学生的想法并没有不当之处。我们也不常说教育无小事吗?”“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张老师感慨道。我紧接着说:“张老师,现在的你啊,至少是比上那节体育课时进步了。”听了我的话,他会心地笑了笑,说:“校长,等会我到你的办公室,向你借一本你常组织我们学习的《给教师的建议》。”“好啊!”我也高兴地说。
不难发现,通过这个“橡皮筋”的故事,教师在学生“不礼貌”的痛苦中进行反思,并有所进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育中摆正位置,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显露出来的教育细节,静静地倾听,细心地分析,深入地挖掘,用诚挚、平等和民主的姿态去抚平曾有的痛处,这样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教育手段走向“无痕却有情”、“无声却有慧”的境界。教育的个性就是蕴藏在这样看似平常但又稍纵即逝、生动鲜活而又精彩迷人的细节中。
痛定思痛,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