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四

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发布时间:2005-08-23 点击量:2623

  问题表现   认识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问题,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考量高校德育实效,改进高校德育的前提条件。   “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课题组,就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社会人员和大学生。调查对象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判断时,指出了诸如理想目标问题、诚信问题、公德问题、交往问题、修养问题等,其中“自我中心”是诸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抑或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我,都把“自我中心”看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中最突出的问题。“自我中心”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和想到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很少考虑别人甚至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只希望别人关心、关照自己,而很少想到自己去关心、关照别人,等等。   成因分析   现代家庭结构,是“自我中心”形成的自然因素。现代的家庭结构基本是子女一人、父母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别人关心和关照的中心。他们生来就是家庭的希望,父母和长辈围绕的核心,他们只是被别人关心、关照的对象,却很少有机会去关心、关照他人,这自然会使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中心”。   缺少交往的生活经验,是“自我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缺少交往的生活经验,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与人交往,而是他们缺少互相理解和角色变换式的交往。一方面,家庭环境使他们成为单向度的交往对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对象,交往者互相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去与身份平等的他人交往。以升学为取向的教育模式,使人进入学龄后就开始了竞争发展的角逐。一切为了升学发展,一切围绕考试转,除掉学习,几乎再没有任何交往内容和空间。从家庭到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可以解读他们进入大学前的成长历程。缺少交往就缺少理解,就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也容易忽略别人的利益。   “自我”的彰显和竞争现实的影响,是“自我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和以个体为本位,它使自我能力和自我态度得到彰显,把自我推向了极至。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市场经济竞争的事实,而且在自己求学发展的路程上也体验了竞争对“自我”的宠爱与残酷。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在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在认识自我意义的同时,却把自我膨胀了。其实,靠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是中心;自我是自己的中心而不是他人的中心。人人都是中心,中心与中心之间就有个互相理解和协调问题。   引导对策   首先,在家庭结构不改变的前提下,要努力改变家庭生活中以孩子为“中心”的现象,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独立、平等交往的环境。不要让他们成为只是被别人关照的对象,也要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比如,在给孩子过生日时,要让他知道别人的生日,让他参加别人的生日,既体验自己是中心的情境,也体验别人是中心的情境。   其次,多创造与别人交往的条件。在大学里,更要强化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各种讨论,交流各自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加强互相的理解;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再就是在同学之间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善待自我,也善待别人。只有在不断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不仅体会自己的存在、利益和感受,也能体会到别人的存在、利益和感受。   最后,要在理性层面上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和位置。要让学生认识别人的存在,关注和尊重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别人观察问题的视角。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人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才能很好地交往合作,才能成功。(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