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郑和下西洋的启示和精神财富
发布时间:2005-07-20 点击量:3004
一
扬民族征帆 走开放之路
600年前,一支绵延十余里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入万顷碧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航行。
28年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七下西洋的郑和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可贵的启示和精神财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走向开放的可贵尝试。消除海禁,七下西洋,推启了中国的开放之门,带来了永乐年间国际交往的大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不仅使中国“知异域之事”,也让“远夷知尊中国”;不仅成就了永乐时期的昌明鼎盛,也展现了泱泱大国的开放气度,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遗憾的是,其后,明王朝重申海禁,片帆不准入海,自此巨船搁置,征帆不启,中国有限的开放被闭关锁国所代替,直至国力由盛而衰,列强欺凌,山河破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慨叹:倘若延续开放的脚步,中国本可以写出另外一种历史。
郑和七下西洋启示我们,开放方能铸就国家昌盛,闭关则会断送民族生机。敞开国门,走向世界,不断吸纳各国文化的有益营养,不断保持革故鼎新的创造活力,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谈到郑和的开放精神。在论述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时,强调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践证明,正是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不断刷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记录,提升着国家的国际地位,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推进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步伐。
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回望一个民族走向开放的艰辛路途,就是要从这样的历程中,获得一种历史结论,汲取一种精神力量,坚定一条发展道路,这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今天,开放的中国已经进入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合作的时代,迈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全方位审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发展大势,扩大对外交流和往来,积极借鉴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发展双边、多边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00年前,我们的先贤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解缆扬帆,走出国门,开始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性远航。
600年后,我们向先贤致敬,重温历史荣耀,承继未竟事业,以更加开放的精神,高扬民族征帆,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4日 第一版)
二
承历史传统 促和平发展
郑和七次远航的伟大壮举已经过去600年了。
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和平之舟”的身影;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这一切表明,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世人认同,为世界称道,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和平实践。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精髓,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要玉帛不要干戈的发展思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这是郑和随带国书中的话。正是因为将远航的目的定为“以德睦邻”,才创造了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留下了一段“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文化盛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主动发展对外关系的壮举。它带去的是友谊和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善的国与国交往模式。穿越历史云烟,面对当今现实,这种和平发展的精神财富显得格外珍贵。
今天,关于郑和的研究和纪念正在世界范围掀起波澜。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而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纪念在这次伟大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这种纪念,使得世人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和平发展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纪念,也让我们增强了这样的信念:中国人民爱好和平,需要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回眸先贤,凝视历史,中国人民将继承千百年来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60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和平发展的心声。在民族振兴的征途上,我们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通过发展自己促进世界和平。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5日 第一版)
三
倡创新之风 兴科技伟业
郑和七下西洋,率领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开辟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远洋航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开星象定位、磁针定向、铅锤测探、海图定泊等现代航海术之先河,棹桨起落,挥洒着科技强劲的实力,篷帆张举,鼓舞起创新求索的精神。
明初几十年间,中国古代科技正跨越光辉的顶点。在此之前,中国科技在世界上领先长达14个世纪以上,郑和的远下西洋,集千百年科技创新之大成,其所到之处,无不燃亮起科技文明的灯火。在此之后,背负着历史重荷的中国文明包括其科学技术,逐渐滞后于西方新兴国家,郑和的远下西洋,航行在古代中华科技发展的分水岭上,其余音绕海,成为千古扼腕的辉煌绝响。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牢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自满的情绪、守成的思想和短浅的目光,都是科技进步的腐蚀剂和绊脚石。曾经辉煌的古代中国科技如此,正在急起直追的今日中国科技更是如此。树立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意识,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保障。
看清世界科技进步的大势,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奋力跟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把握机遇、赢得主动。这要求我们具备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智慧和迎接挑战、敢于领先的勇气,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回避竞争,创新就可能丧失动力;忘记合作,科技就难以更上层楼。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郑和七渡重洋的前前后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东风西渐,“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而在其发源地,科技创新的土壤却逐渐丧失了水肥的滋养。归根结底,是由于强势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相互推动的动力和机制。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创新要取得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提供条件和支持。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做好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励企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让我们砥砺斗志,增强信心,倡创新之风,兴科技伟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8日 第一版)
四
怀爱国之情 壮强国之志
始于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旷古奇迹。面对知之甚少的广阔海洋、险象环生的漫漫航程和难以想象的艰难考验,郑和船队七入大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书写了中华儿女爱国强国的历史篇章。
创造奇迹必有非凡之志。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其核心动力在于他们胸怀爱国之情,心存强国之志。正是这种情感和志气,使他们能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庞大船队,慨然进行前无古人的远洋探索与和平外交壮举。正是这种情感和志气,使他们能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让浩荡征帆定格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正是这种情感和志气,使他们始终忠心报国、敬业献身,借绵绵海岸传递中华文明,汇滔滔海浪熔铸平安海疆,对国家乃至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600年沧桑巨变,爱国、强国的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今天缅怀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感到无比自豪;展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我们更充满必胜信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激发起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郑和下西洋敬业献身、忠心为国的伟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富强,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回顾郑和下西洋的光辉历史,放眼当今时代发展新的趋势,我们清醒认识到:只有社会经济大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才能主动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尊严,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宏伟壮丽的伟大事业,我们要时刻不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务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的精神,发扬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总是在享受前人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又为后人创造更加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重新和平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当今时代的战略机遇。让我们从先贤身上汲取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汇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