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与别人想
发布时间:2005-06-30 点击量:1558
近来,我在报刊和电视上看了《永远的丰碑》栏目介绍的一百多位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后,使我倍受教育的同时,还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只有生前常想别人,才能死后常有别人想。
为什么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虽然离开了我们很长的时间,有的已逝世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人们仍然怀念他们呢?就是这些先烈们,在生前一个个想的是别人。他们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壮烈牺牲的。他们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他们为了别人,而献出了自己。尽管不少英雄人物牺牲时年纪轻轻,生命短暂,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等等,但他们为建立新中国,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甘洒热血,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包括生命。因而,不仅让人们怀念他们,崇敬他们,而且更激励人们向他们学习,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生前未完成的大业,勇往直前,直到取得全面的胜利。
生前常想别人,不是想着从别人身上索取什么(当然,不是指精神上的和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而是要想着多给予别人点什么。就是像著名作家巴金说的那样:对于别人,要多给予,少索取。要有舍,才有得。舍给别人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或无私的援助,或友情相助,或竭力捐赠,或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或给予别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鼎力支持。而取呢,即在给予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安慰,无愧于别人,则足以。
生前常想别人,不仅是物质财富上的东西,还包括良好的个人形象、文明举止,以及人品,或官德官品,或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具有正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以身作则、表率作用等。这些虽不能直接让人受益,但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也会有利于别人,有益于别人,而且又能比物质上的东西影响还大,还要久远。
生前常想别人,就要少想自己,就要能够做到让自己多吃亏,让别人多沾光,让自己多受累,让别人少受苦,让自己少得名,让别人多获利。你想别人多了,自然就会少想自己,你给予别人的越多,自然别人想你的就越多。你如果生前很少去想别人,去帮助别人,自然也就很难让别人想着你,帮助你。
生前给自己留物质财富,死后就很难有宝贵的精神遗产。生前只给自己留名利,死后就很可能给自己留骂名。这就是生前与死后的区别。
因此,生前想别人与死后别人想,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要想死后让别人常想,就应当像先辈英烈那样,在生前时一定要常想着别人。
来源: 光明网 200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