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教育
发布时间:2005-08-15 点击量:1805
新闻
上海《中学生守则》增加“学会感恩”条款
上海市教委日前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
据了解,上海实施的《中小学生守则》此前有两个版本。一是1981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通用”版,二是2003年9月第一次修订的版本。此次制订和实施的新版《守则》结合了上海特点,在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中小学生。(中国青年报)
声音
感恩教育填补了一个空白
笔者认为:现在不少孩子太缺少感恩情怀了。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很有必要,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
有的国家有感恩节,虽然它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但至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光明日报)
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
如今社会上忘恩负义的事太多了,而青少年则是主要当事人。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值得叫好但又很不够;小学生、大学生守则里,同样需要写入“学会感恩”条款;每个成年人心里,也应当深深地刻下“学会感恩”4个大字。(羊城晚报)
独生子女向谁学“感恩”?
鉴于独生子女社会孩子对“被爱”的渐趋冷漠与麻木,进而导致孩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有的学校,就为学生布置了为父母洗脚、做饭等“感恩作业”。现在,上海市终于将“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行为规范,这是很值得欣慰和期许的。
但问题在于,对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就须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即: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
人之能懂得并自觉“感恩”,缘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而今成人社会里,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而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这又让孩子从何“学会感恩”?(人民日报)
“学会感恩”不是用来背诵的
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珍爱生命”和“学会感恩”等条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社会和家庭也很关键。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父母却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他方面却很少过问。在农村,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学习,而在一些孩子看来,这是父母的义务。在城市,许多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而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是将《中小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能知道感恩。他们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
到社会上走一走,发现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反差极大,现如今“雷锋出国了,感恩过时了,助人为乐被人讥笑了”,尤其是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这样的环境怎能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南方都市报)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4日第2版